(3) 其他30%~40%的患者繼發幹燥綜合征,可出現口幹、眼幹。RA很少累及腎髒,長期RA偶見輕症的腎小球腎炎、腎內小血管炎等。
【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 血液檢查輕度至中度貧血。白細胞數大多正常,活動期可有紅細胞沉降率增快、血小板增多、C反應蛋白增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2) 免疫學檢查① RF:包括IgG型RF、IgM型RF、IgA型RF和IgE型RF等類型。其中IgMRF陽性可見於70%的患者。IgMRF高滴度陽性患者,病變活動重,病情進展快,不易緩解,預後較差,而且有比較嚴重的關節外表現。RF陰性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須結合臨床。此外,正常人接種或輸血後亦可出現暫時性RF陽性。正常人尤其是高齡可有5%呈陽性。故RF陽性,不一定就是RA,但結合臨床仍為診斷RA的重要輔助方法。② 血清中抗RANA抗體的陽性率達93%~95%,明顯高於其他各種類型關節炎的患者(約19%)及健康人(約16%),可作為診斷RA的一項有力證據。③ 抗角質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環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體對RA有較高的診斷特異性,敏感度在30%~40%。④ 血清補體(C3、C4)水平,多數正常或輕度升高,重症患者及伴關節外病變者可下降。
2.關節滑液檢查正常情況下關節腔內僅有少量滑液,膝關節滑液量不超過3.5 ml。RA炎症時滑液可明顯增多,關節腔穿刺可見不透明草黃色滲出液,白細胞明顯增高,總數可達1000~100 000/μl,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疾病活動可見白細胞漿中含有RF和IgG補體複合物形成包涵體吞噬細胞,稱類風濕細胞(ragocyte)。
3. X線檢查RA的X線片改變可有軟組織變化、關節間隙異常、軟骨侵蝕軟骨下骨質破壞、骨質疏鬆、關節融合或畸形。X線檢查有助於RA的診斷。
4. CT、MRI和超聲檢查CT檢查的優點是相對廉價、圖像清晰、細節表現好,主要用於發現骨質病變,對軟組織及滑膜效果不佳。MRI是目前最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對早期病變敏感,尤其是觀察關節腔內的變化非常有效,但費用較高。其他研究顯示超聲檢查對於手的小關節有相似的敏感性。
5.骨密度早期RA患者就可發現骨密度降低,骨密度降低幅度和CRP升高水平及功能喪失有相關性。
6.關節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關節內部的結構,滑膜、軟骨的變化,既明確診斷,也可進行治療。
7.病理檢查通過活檢組織病理檢查進行診斷。
【診斷要點】根據患者病史、臨床特點、血清學和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做出診斷。同時還需注意不典型病例,以免誤診和漏診。
1.目前臨床上采用的是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2009/2010年RA分類標準。
2. 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修訂的RA分類標準
(1) 晨僵每日持續最少1小時,病程至少6周。
(2) 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至少6周。
(3) 腕、掌指、近端指關節腫,至少6周。
(4) 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
(5) 有皮下結節。
(6) 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和關節間隙的狹窄)。
(7) 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20)。
凡滿足上述4項或4項以上者並排除其他關節炎,即可診斷RA。其不足之處是會漏診部分早期RA患者。
【治療要點】治療RA的目的在於:① 控製關節及其他組織的炎症,緩解症狀;② 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③ 修複受損關節以減輕疼痛和恢複關節功能。
RA的治療原則包括:早期治療、聯合用藥、個體化治療方案和功能鍛煉。目前,RA的治療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以外科治療和心理、康複治療等。
1.一般治療包括休息、關節製動(急性期)、關節功能鍛煉(恢複期)、物理療法等。臥床休息隻適用於急性期、發熱以及內髒受累的患者。
2.藥物治療
(1) 非甾體消炎藥(NSAID)主要通過抑製環氧酶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效改善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但對於延緩疾病進程和阻止關節破壞沒作用。常選用的藥物有:吲哚美辛栓劑、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美洛昔康、尼美舒利等。
(2) 改變病情抗風濕藥(DMARD)能抑製關節破壞、保持關節功能、延緩病情進展。強調早期治療,多首選甲氨蝶呤,並將它作為聯合治療的基本藥物。
1) 甲氨蝶呤(MTX):有免疫抑製與抗炎作用,可降低紅細胞沉降率,改善骨侵蝕,每周5~15 mg肌內注射或口服,3個月為一個療程。不良反應有厭食、惡心、嘔吐、口腔炎、脫發、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藥物性間質性肺炎與皮疹,故在用藥前後應定期複查血常規、肝功能和肌酐。
2) 抗瘧藥:氯喹(CQ)和羥氯喹(HCQ),有抑製滑膜破壞的作用,但顯效甚慢,常6周至6個月才能達到最大療效。可作為水楊酸製劑或遞減皮質類固醇劑量時的輔助用藥。常用劑量為:氯喹4 mg/(kg·d),羥氯喹6 mg/(kg·d)。療程中常有較多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和食欲減退等。長期應用須注意視網膜的退行性變和視神經萎縮等。
3) 硫唑嘌呤(AZA):具有免疫抑製作用的抗代謝藥,用於治療RA短期緩解症狀療效尚可。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脫發、皮疹、骨髓抑製、肝損害等。
4) 來氟米特(LEF):在減輕RA病情活動及改善關節影像學方麵的療效與小劑量MTX相當,而且對MTX耐藥者LEF仍然有效。劑量為10~20 mg,每日1次口服。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皮疹、肝酶升高、乏力及白細胞降低等。
5) 青黴胺:能選擇性抑製某些免疫細胞使IgG及IgM減少,用於慢性RA。不良反應有血小板、白細胞減少,蛋白尿,過敏性皮疹,食欲缺乏,視神經炎,肌無力,轉氨酶增高等。
6) 環孢素(Cs):可改善關節炎症狀,其優點為無骨髓抑製作用,用於治療難治的RA。主要不良反應有高血壓、肝腎毒性、胃腸道反應、多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