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胃癌(1 / 3)

1.掌握胃癌的護理診斷/問題、護理措施。

2.熟悉胃癌的病理變化、擴散方式及臨床表現。

3.了解胃癌的病因與發病機製、輔助檢查的臨床意義及治療要點。

胃癌(gastric cancer )是指發生於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消化係統惡性腫瘤。臨床表現為上腹部隱痛、厭食、進行性消瘦、貧血,晚期上腹部可捫及腫塊。發病率在男性惡性腫瘤中僅次於肺癌,占第二位,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居第四位。2000年全球新診斷出胃癌876 341例,病死人數646 567例。全球範圍內胃癌的發病率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南美、東歐、日本、中國、俄羅斯等為高發區,而北美、西歐、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等為低發區,兩者之間的發病率可相差10倍以上。其發病率存在性別上的差異,男性約為女性的2倍。發病年齡以中、老年居多,55~70歲為高發年齡段。

胃癌也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存在區域差異。從西北黃土高原向東至東北遼東半島,沿海南下膠東半島至江浙閩地區為高發地帶,而中南和西南地區則較低。全國平均每年病死率約為16/10萬(男性21/10萬,女性10/10萬)。20世紀60~70年代以來,胃癌全球總發病率雖有所下降(尤以美、日等國家明顯),但2/3胃癌病例多分布於發展中國家,該病在我國仍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病死率下降不明顯。

【病因及發病機製】胃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其發生是一個多步驟、多因素進行性發展的過程,目前認為其發生可能是下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環境與飲食因素不同國家和地區發病率的明顯差異,說明本病與環境因素有關。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從胃癌高發區國家向低發區國家的移民,第一代仍保持胃癌高發病率,但第二代顯著下降,而第三代發生胃癌的危險性已接近當地居民。由此提示環境因素與胃癌發病相關。一些環境因素,如水土中含過多硝酸鹽、微量元素比例失調等,可直接或間接通過飲食途徑與胃癌相關;飲食習慣的改變可影響胃癌發生的危險性。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還顯示,處於低社會經濟水平,高鹽飲食、吸煙、飲酒過度,缺乏新鮮蔬菜、水果,經常食用黴變、醃製、熏烤等食物,均可增加胃癌發生的危險性。其機製可能與引起胃黏膜損傷,食物中含有硝酸鹽、亞硝酸鹽、苯並芘等前致癌物或致癌物,食物中缺乏具有保護作用的抗氧化劑(維生素C、維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等因素有關。

2.幽門螺杆菌(H.pylori)感染1994年WHO宣布幽門螺杆菌是人類胃癌的Ⅰ類致癌原,胃癌高發區人群感染率高。雖然幽門螺杆菌感染是人類胃癌發病的重要因素,但僅有其感染還不足以引起胃癌,還必須有其他因素參與;一些毒力較強的幽門螺杆菌菌株感染可能與胃癌的發病的關係更密切。其誘發胃癌的可能機製有:幽門螺杆菌導致的慢性炎症有可能成為一種內源性致突變原;幽門螺杆菌是一種硝酸鹽還原劑,具有催化亞硝化作用而起致癌作用;幽門螺杆菌的某些代謝產物促進上皮細胞變異。

3.遺傳因素胃癌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有胃癌家族史者的發病率高於普通人群2~3倍。一些資料表明A型血的人胃癌發生率較O型血者為多;胃癌患者與路易斯(Lewis group)血型的特異性物質有一定關係;美國的黑人比白人發病率高,均提示有遺傳因素存在。近40年來美國胃癌發病率明顯下降,又說明遺傳因素的意義可能不大。從日本移居到夏威夷的居民盡管采用了西方飲食,但胃癌發病率仍偏高,而他們的下一代則發病率不高,說明生命早期受到的飲食因素影響很重要。從胃癌發病具有家族聚集傾向和可發生於同卵同胞的現象,認為其發生與遺傳密切相關。致癌物質對遺傳易感者更易致癌。

4.癌前病變和癌前狀態癌前病變(precancerous lesions)係指組織和細胞異常增生而分化不良的一類病變,即不典型增生。胃癌前狀態(precancerous conditions)是指一些發生胃癌危險性明顯增加的臨床情況。胃癌的癌前病變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及殘胃炎,這些病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長期慢性炎症過程、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上皮細胞的異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根據異型程度可分為輕、中、重三度,重度異型增生中有75%~80%的患者有可能發展成胃癌。

【病理】胃癌可發生於胃的任何部位,但50%以上發生在胃竇、胃角、胃體和賁門部,以胃竇部小彎側最常見,胃體區相對少見。近二十多年來由於胃竇部癌發病率下降而使賁門癌的比例有所上升。根據癌腫侵犯胃壁的程度,可分為早期和進展(中、晚)期。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是指癌組織浸潤僅限於黏膜層或黏膜下層,且不論其有無淋巴結轉移。進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是指癌組織浸潤超過黏膜下層或浸潤胃壁全層的胃癌,已侵入肌層者為中期,侵及漿膜層或漿膜層外組織則為晚期胃癌,癌組織侵襲越深,預後越差。進展期胃癌在臨床上較早期胃癌多見,根據其肉眼形態可分為以下三型:① 息肉型或蕈傘型:癌組織向黏膜表麵生長,呈息肉狀或蕈傘狀,突入胃腔內。② 潰瘍型:癌組織壞死脫落形成潰瘍,潰瘍一般比較大,邊界不清,多呈皿狀。也可隆起如火山口狀,邊緣清楚,底部凹凸不平。③ 浸潤型:癌組織向胃壁內局限性或彌漫性浸潤,與周圍正常組織分界不清。其表麵胃黏膜皺襞大部分消失,有時可見淺表性潰瘍。如為彌漫性浸潤,可導致胃壁普遍增厚,變硬,胃腔變小,狀如皮革,因而有“皮革樣胃(linitis plastica)”或“革囊胃”之稱,幾乎都為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細胞癌,惡性程度極高。胃癌擴散方式有直接蔓延和轉移。直接蔓延擴散至相鄰器官,例如向肝髒、大網膜等部位浸潤蔓延。轉移方式有以下幾種:① 淋巴道轉移:為最主要轉移途徑,早期胃癌可有淋巴轉移,進展期胃癌的淋巴轉移率高達70%左右。終末期胃癌可經胸導管向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稱為魏爾嘯(Virchow)淋巴結,或經肝圓韌帶轉移到臍周;② 血行播散:多發生於胃癌的晚期,常經門靜脈轉移至肝,也可轉移到肺、腦、骨等器官;③ 種植轉移:胃癌特別是胃黏液癌細胞浸潤至胃漿膜表麵時可脫落至腹腔,種植於腹腔及盆腔器官的漿膜上。女性常在雙側卵巢形成轉移性黏液癌,稱克魯根勃(Krukenberg)瘤;直腸前窩種植出現腫塊時,肛指檢查可捫及。

【臨床特點】

1.症狀早期胃癌70%以上可毫無任何症狀和體征,有症狀者亦非特異性,如部分患者出現上腹隱痛、噯氣、反酸、食欲減退等消化道症狀,無特異性,因此早期胃癌的診斷較為困難。根據發生機製可將晚期胃癌症狀分為4個方麵。

(1) 因癌腫增殖而發生的能量消耗與代謝障礙,導致機體抵抗力低下、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等,表現為乏力、食欲缺乏、惡心、消瘦、貧血、水腫、發熱、便秘、皮膚幹燥和毛發脫落等。早期多無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消化不良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