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本想大幹一場,可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已經在八年抗戰中發展壯大,對國民黨的戰爭,開始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李宗仁在副總統的位置上坐了還不到半年,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開始,這場東北野戰軍70萬人圍殲國民黨軍55萬人的戰鬥,打了一個多月,至11月2日,以國民黨軍傷亡47萬人結束。
隨著國民黨軍隊的大慘敗,1948年11月6日,共產黨又以60萬解放軍發起了對國民黨軍80萬守軍的淮海戰役。這場戰役打了二個多月,到1949年1月10日,以國民黨軍隊傷亡、被俘55萬結束。再接下來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平津戰役,國民黨軍隊損失52萬人。
僅此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損失過半,精銳主力大部被殲,在軍事上大力支持蔣介石的美國人,對此十分不滿。
1948年10月23日,司徒雷登向美國政府提出:“是否建議委員長退休,讓位與李宗仁。”
為了達到此種目的,1949年1月17日夜,司徒雷登秘密來到李宗仁官邸傅厚崗,對李宗仁說:“現在,你要行動。假如在一周之內,蔣介石還不肯下台,那麼,你就馬上去武漢,在那裏發表主張和平的聲明,我們美國政府會立即表示支持。”
在美國政府與李宗仁的逼迫下,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引退”;24日,李宗仁宣誓就任代行總統職權。
從來是野心勃勃的李宗仁,終於如願以償,1949年1月22日,在他58歲生日後,終於當上了中華民國代總統。遺憾的是,留給他統治的民國,大勢已去、風雨飄搖,麵臨覆滅的命運。
可李宗仁並不甘心,他從來是大難不死,一生幾乎都在挑戰困境,更何況這一次還有美國人的支持。對這次如何麵對困境、化險為夷,李宗仁早在逼迫蔣介石下台時就有所考慮,此刻更是有了自己的打算。
1949年1月24日,剛登上代總統寶座的李宗仁宣布:“為著結束內戰,我不得不誠心同共產黨人舉行和平談判,以求和解。”
當然,李宗仁的“誠心和談”,其實隻是嘴上說說。他的骨子裏,不過是想通過“和談”爭取時間,編練軍隊,等到長江漲水,造成軍事上的優勢,阻止人民解放軍過江,實現“劃江而治”即“兩政府並存”的目的。
1949年2月25日,李宗仁從廣州回到南京,親自主持召開了國民黨高級幹部會議,安排“和談”事宜。
“我們絕對不能讓共產黨以勝利者自居,強迫我們接受不體麵的條件……我們不能同意建立以共產黨為統治黨的聯合政府……我們不能全部接受所謂八條。而隻同意在兩政府共存的條件下討論八條。”
李宗仁一麵讓他的代表提出,“和談時期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一麵信心十足地對自己說,隻要共軍暫時停止軍事行動,讓我騰出手來,用3~6個月時間,就可以編練出150~200萬新兵,造成軍事上的優勢,到時一定可以阻止共軍過江。
說這話時,李宗仁已經派人在南京、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台灣等地設立七個編練司令部,加速訓練新兵。李宗仁認為,三大戰役之後,解放軍雖然已增至200萬人馬,但國民黨軍隊經過調整補充,兵力仍可達350萬人,況且其中還有10個師的美式裝備,加上幾十艘炮艦在長江上巡邏,足夠阻止共軍渡江。
1949年4月13日,國共兩黨代表在中南海舉行正式會談,共同磋商《國內和平協定》,李宗仁基於自己的考慮,他反對解放軍渡江,拒絕在“協定”上簽字,和平談判宣告徹底破裂。
4月21日,毛澤東、朱德下達全國進軍的命令,百萬解放軍,橫渡長江。
4月22日,南京總統府裏的李宗仁站在窗前,皺緊眉頭聽著南京城裏不時傳來幾聲槍響,看著有人拖家帶口地走在人行道上,他長長地歎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兵敗如山、人心惶惶,大家都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