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第一次合作,便矛盾重重,關鍵是這兩個北方最大的武裝集團彼此心裏誰也看不起誰。曹錕壓根看不起張作霖的見好東西就要搶去的土匪性格,張作霖也看不起曹錕這個賣布出生的種種見風使舵行徑。既然倆人都不服對方,又都想多撈好處擴大自己的勢力,矛盾自然會越來越大。
1921年,因為直奉兩係推上總理寶座的梁士詒沒有兌現答應給直係的500萬軍餉,曹錕命令坐鎮洛陽的吳佩孚發起倒閣運動,試圖除掉梁士詒。這時,得了梁士詒好處的張作霖出麵為梁士詒說話。於是,關於“倒梁”還是“保梁”一事,很快激化了張作霖與吳佩孚的矛盾。
張作霖認為吳佩孚官小又愛出風頭,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態度十分驕橫;而吳佩孚一直就看不起張作霖的土匪習氣,也不把張作霖當回事。倆人如此對峙,矛盾在激化中升級,彼此很快就決定:
動用武力,幹掉對方!
到1922年元月,張作霖為了消滅吳佩孚,回過頭來聯絡皖係殘餘勢力,又派人南下聯絡孫中山的革命勢力,借此結成“反直三角同盟”,希望能夠一舉擊潰吳佩孚。
曹錕此時本不想冒險開戰,但吳佩孚堅持,一定要與奉軍決一死戰,拔掉這顆不斷搗亂的釘子。曹錕見吳佩孚態度堅決,便改變態度,堅決支持吳佩孚。
1922年4月29日,直奉戰爭第一次爆發。張作霖率領4個師9個旅,共計12萬人,由東、西兩路沿津浦、京漢鐵路推進,向直係軍隊發起進攻。這場戰爭打到第三日,直係開始反攻,到第六日,奉係的軍隊全線潰退,張作霖狼狽地退到關外。
從1920年直皖戰爭至今,短短的兩年時間裏,曹錕的直係連連擊敗皖係和奉係兩個強敵,一時間聲威大震,“直係即中央”,成了不爭的事實。手握勝利之師的曹錕,這時的政治目的自然不再是副總統,而是要直接去摘取大總統的桂冠。
就是這樣的一個目標,這時對他來說也已非常容易,動亂時代,兵權在手,主動權當然也就握在他自己手上。隻要趕走徐世昌,大總統之位坐上去就是了。而徐世昌除了有些聲望,手上沒一挺機槍,要趕走他,當然容易。
於是乎,直係上下,包括他曹氏家族和親戚,紛紛勸說,趁此良機,讓曹氏登上總統大位。曹錕本人,對副總統一職曾朝思夢想了多年,如今有做大總統的機會,自然是躍躍欲試。可就在這時候,吳佩孚跳出來反對。
“這種事,還是名正言順的好。”
“怎麼才是名正言順?”
“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來辦,如其不然,南方又要鬧事。這一路過來,一次次護法運動,沒一個總統當得順當。”
曹錕對吳佩孚的建議向來是言聽計從,這回雖然想當總統想得都要瘋了,但細想吳佩孚的話,感到確實又有理,於是再問:“按你的意思,眼下該怎麼辦?”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大總統無權解散國會,原本黎元洪之所以解散國會,是被迫的。而後1918年8月的安福國會非法,由它選出的大總統徐世昌也是非法。情況如此,當今之計,最好是先恢複國會,按照約法讓徐世昌下台,讓黎元洪複職,做滿他也就剩一年多時間的總統任期,作一過渡,然後大帥就可以利用新國會來選自己做總統,就是名正言順了。”
聽著還要等一年的時間,曹錕有些猶豫,但想到南方一次次的護法運動,確實讓人不得安寧,最終還是接受了吳佩孚的建議。
於是,曹錕出麵牽頭聯絡直隸各省督軍,於1922年5月19日這天聯名通電,要求恢複舊國會。5天以後,“第一屆國會繼續開會籌備處”在天津成立。到6月2日,大總統徐世昌被迫辭職。大總統黎元洪緊接著於6月11日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複職典禮。
黎元洪複任總統後,對曹錕心懷感激,也很想拉攏一下他這位軍界實力派人物,多次電請曹錕進京。大總統不能由自己來做,曹錕心中不快,每次都托病不去。倒是吳佩孚想在新政府中有所作為,便擅自出頭露麵,獨自去北京,慶賀黎元洪複職。曹錕知道以後,對吳佩孚非常不滿。
此時的吳佩孚,雖為直魯豫巡閱副使,卻依仗與曹錕的鐵哥兒關係,留在保定曹錕的辦公署裏發號施令,還不斷地向北京政府的內閣班子推薦自己認可的人才。久而久之,一些人來到曹錕的公署,卻隻找吳佩孚,而不去問候曹錕。
按照當時北洋軍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官至督軍可以稱“帥”,督軍以上可稱“大帥”。老資格一輩原隻有張勳、曹錕、張作霖稱“大帥”,吳佩孚後來居上,做了三省巡閱副使,當然也可以稱作“大帥”了。不知是誰開始這麼稱呼,大家馬上就都這麼稱呼了。可是,曹錕也就是大帥,豈不有些分辨不清,於是由吳佩孚引導,將曹錕改稱為“老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