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兩辭“相國”歸家(1 / 3)

徐世昌移居青島,要做一個“局外人”似的閑雲野鶴,除了有些懲罰自己的意思,更主要的是為了能夠靜觀變化,看清想清一些新的事情。

在隱居青島前,徐世昌自然沒有忘記去後宮與隆裕太後等辭行。後宮的人都勸他不要走,與他同授太保的世續甚至跪下來求他繼續留在北京。他說自己不能“保護帝製”,無顏留在京城,隻能遠走閑居。大家都哭了,隆裕太後也感動地哭出聲來。皇室對徐世昌的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徐世昌答應袁世凱兩年後出來幫他,袁世凱最後也是答應了的。可是到了1912年底的時候,做了幾個月大總統的袁世凱感覺他的許多政令難以得到徹底的執行,心中煩惱,又去請徐世昌,遭到了拒絕。第二年春天,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南下聯絡,到處發表演講,對時政進行猛烈地抨擊。袁世凱腦怒無奈之時,又想到徐世昌,前去青島,請他出山相助,徐世昌還是婉言謝絕。

兩年來,徐世昌雖兩次拒絕袁世凱誠懇的相邀,與袁世凱卻還是保持著書信來往。據當時袁身邊軍事處成員唐在禮記載:在第一屆唐紹儀內閣中,袁世凱的心腹趙秉鈞是核心人物,但“當時是小事由趙秉鈞一人獨挑,大事則必與徐世昌相商。實際上,閑居的徐世昌對袁世凱來說,仍然起著宰相一樣的作用,而趙秉鈞、板西(日本人)、王士珍、段祺瑞、梁士詒等人,隻是各部大臣,唐紹儀也不過是遮場的冪冪吧了。”

正因為如此,當時就有人稱徐世昌是“海濱宰相”。

因為徐世昌與袁世凱的關係非同尋常,完全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君臣或主仆關係,而徐世昌本人,在北洋政界軍中又享有極高的威望,加上他推行“新政”的成績、思謀慎密深遠極富人情味的政治手腕,這麼一個卓而不凡的人,千呼萬喚還是沒有出來,聲譽更大,呼聲也就更高了。

在1913年3月20日這天,宋教仁在接到袁世凱的急電後,正準備從上海返回北京,還未上車,在車站就遭歹徒槍擊。

案發後的第三天,巡捕在凶手處搜到了國務總理趙秉鈞發給他的多封密電,裏麵都提到“毀宋”二字。於是,抨擊袁世凱的輿論鋪天蓋地而來,趙秉鈞無法在國務總理這個大位上坐下去。袁世凱又去請徐世昌出山,徐世昌堅持原來說過的二年之期,還是不肯出來。

1914年,袁世凱終於等到了徐世昌答應複出的時候。為了實踐“平定天下”的豪言壯語,早在去年10月6日,袁世凱就用武力逼迫國會推選他當上了正式大總統,接著是一係列的大動作: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廢除孫中山為推行共和而製定的《臨時約法》。

大半年時間過去了,袁世凱推出了新的《中華民國約法》,這個新約法規定:“大總統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置國務卿一人讚襄之”。

就在新約法頒布的當天,袁世凱又下令廢止國務院官製,在總統府設政事堂,規定:“凡一切軍國大事皆由政事堂議決施行”。

就這樣,袁世凱用總統製代替了責任內閣製,國務卿便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昔日宰相。誰能獲此殊榮,擁有那麼大的權利而又讓袁世凱放心呢?當然是相交了大半輩子的拜把兄弟徐世昌了。

過來的曆史告訴人們,政客的本來麵目,總是隨著權力的攉取逐漸揭開的,這時的袁世凱,可以說是已經掌控了中國,至少他自己是這麼認為的,於是也就大膽地摘除了共和的麵具,不再顧及與共和公開為敵。兩年多的共和製約使他深感政令不能隨心所欲的苦惱,原本對共和的某些傾向和讚同,都因為這苦惱被拋到一邊去了。作為在大清王朝栽培下走出來的大臣,袁世凱已經習慣了那種主奴的政治模式。如果說他做奴才臣子時還有些許想法,現在做了主子大總統了,不由又常想起昔日皇帝的威風來。皇帝說出來的話就是聖旨,誰敢不聽、誰敢不從!什麼共和、民主、自由,總統做得跟兒皇帝一般。

袁世凱這個選出來的民國大總統,其實就是個大清皇朝的重臣,如今萬人之上了,不滿足,露出本性,也懷起舊來。

不久前,原清隆裕太後的死,袁世凱通令全國下半旗一天,文武官員服喪27天。不僅如此,還在太和殿舉行國民哀悼大會,讓參議院議長來主祭。

接著,袁世凱又發布尊孔祀孔令,說什麼“天生孔子,為萬世師表。既結皇煌帝諦之終,亦開選賢與能之始”等等。這一切,雖說都是袁世凱本色的做法,但同時又是做給遠在青島的徐世昌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