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協助袁世凱操練新軍(2 / 3)

隻不過,袁世凱為此將文章詩作付之一炬,朗聲感慨:“大丈夫應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鬱鬱久困在筆硯之間,蹉跎了歲月?”

從此,袁世凱投筆從戎,在1881年投奔吳長慶後,更是晉升連連,在軍界中覓得用武之地,漸露頭角。或許是因為袁世凱在科舉中接連兩次連個秀才也中不了,由此對科舉恨之入骨。當他當上直隸總督後,便聯合其他官員,奏請朝廷廢除科舉,推廣學校,從而為中國教育立了大功,結束了中國綿延一千多年的科舉製度。

而徐世昌,舉人一考不中,毫不氣妥,仍然堅持著,一邊教書、或做些文字工作掙錢養家,一邊苦讀詩書文章。1882年,他終於考中舉人,於是信心大增,再接再厲,第二年又進京參加禮部會試,試圖再奪進士桂冠。

或許是他身負二擔,既要參加科舉,又要承擔家中生計,勞累過度,試前患病吐血、元氣大傷,結果落第。

徐世昌外柔而內剛,凡事有自己的主張,雖然生活十分拮據,進士考試又是落第,卻仍不甘心以舉人身份謀一小吏之職養家糊口,而是矢誌於科舉,雖屢受挫而不悔。又經過三年寒窗苦累,終於在1886年春天,徐世昌再次進京參加禮部會試,結果一舉而中進士第176名。在接下來的殿試中,又列二甲第55名。

清製有規定,殿試填榜後,皇帝將親臨太和殿舉行傳臚大典,宣布殿試結果。屆時,王公百官與全體貢生,全部都參加。這一下,徐世昌第一次榮幸地見到皇帝和王公百官,更加增強了做大官的自信與榮譽感。

在萬分的激動中,徐世昌聽到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賜同進士出身。

宣布之後,一甲三名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進士,按他們所得等級,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一直至知縣等職。徐世昌以成績優秀,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又稱庶常,是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科舉進士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目的是讓他們可以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各種官職。

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的可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

因為隻有做了翰林才能步入內閣,所以庶吉士又號稱“儲相”,即預備宰相,個個都有平步青雲,做朝中大臣的機會。

徐世昌在庶常館學習3年期滿,考試列一等,成為科大教習張之萬相國的門生。1889年,徐世昌正式步入翰林院任職編修,等待遷升的時機。

這時,可以說錦繡前程的大門已經向他敞開,隻需邁步進去就是,這使徐世昌感到無限的滿足和無比的欣慰,他躊躇滿誌地等待著。

這個來自清寒之家的學子,原本的要求並不是很高。早年剛考中舉人時,他曾對朋友說:“他日……或幸成進士,用為縣令,若分省得河南,授杞縣、太康,必師孟嚐君,廣納食客”。

出生寒微的子弟,對自己的前途常常有種先天的擔憂,即便考中進士,誌向也不過隻能想到自己的上幾輩祖先,能在河南金杞縣、銀太康的地方做幾任縣官,有條件招呼一些親朋好友吃吃飯,便也就滿足了。

可是現在,他不僅“幸成進士”,而且還入選庶吉士,散館後又被授以翰林院編修,可以說飛黃騰達近在咫尺了。

然而,偏偏在這時候,已經走上了金光大道的徐世昌,遇到點小麻煩。

他的師長,是軍機大臣張之洞和翰林院掌院學士李鴻藻。張之洞還好說,隻是李鴻藻,老是對徐世昌有看法,不管他怎麼做,李鴻藻還是認為他“虛矯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