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埃布拉消失之謎(1 / 2)

1.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

在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與哈馬之間,是一片無垠的沙漠,沙漠中有個名叫特爾·馬爾狄赫的巨大土丘,高出周圍地麵約10米,遠遠望上去,氣勢非同一般,20世紀轟動全球的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埃布拉古國都城遺址即沉睡在這座引人注目的荒丘之下。

早在1862年,法國考古學家梅·戴沃蓋曾對這一帶進行過考察,發現了一些古建築遺址,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他的發掘工作未能深入下去,結果與這座古老的王國都城失之交臂。

1955年,敘利亞的一個農民在荒丘上偶然發掘出一個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獅子和一個三麵雕刻有武士圖案的水槽(現收藏在阿勒頗國立博物館),引起專家學者們的重視。1964年,意大利考古學家保羅·馬蒂埃率領羅馬大學考古隊來到敘利亞,追尋距今4000多年前的青銅時代城址,選中了兀立在沙漠中的特爾·馬爾狄赫荒丘,對之進行了連續多年的大規模調查和發掘,結果大喜過望,他們幸運地找到了一座不為人知的王國都城埃布拉。

特爾·馬爾狄赫土崗遺址地層疊壓關係向世人提供了一幅完整的西亞曆史畫卷。從考古發掘出土的資料來看,約在公元前4000年這裏已有原始先民定居,到公元前2900年左右,埃布拉已是西亞比較強盛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是以埃布拉都城為中心聯合附近一些村莊和城鎮而形成的,故有些學者稱之為“城邦國家”。據估計,當時埃布拉都城裏聚居著約3萬居民,整個埃布拉王國鼎盛時期的人口約有二三十萬,是古代西亞城邦國家中人口較多的國家之一。

埃布拉城平麵大致呈菱形,最寬處約1000米,辟有4門,遺址總麵積56萬平方米,城址中央最近似圓形的衛城,直徑約170米。1973年,在衛城中發現公元前3000年前的王宮,宮牆高達15米,宮殿鱗次櫛比,千門百戶,結構複雜多變,階梯走廊曲折相通,是王宮成員的居住區。在城牆和衛城之間是普通居民的生活區。1957年,又在衛城中發現了王室檔案庫,裏麵出土了大量完整的文書,主持發掘工作的保羅·馬蒂埃博士驚歎道:“我的第一印象是,我好像看到一個泥版文書的海洋!”

埃布拉古國自公元前2900年始到公元前1600年終,延續達1300年之久。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終於將這個盛極一時的王國埋葬,以致湮沒無聞數千載。

埃布拉古國的重見天日無疑應該歸功於考古人員的辛勤努力。1968年,馬蒂埃博士在衛城中發掘出一件玄武岩的無頭男子雕像,雕像的袍子上刻著26段楔形文字銘文,其中寫道:“因為埃布拉之王和伊斯塔爾女神的緣故,將水槽奉獻給大神廟。”1975年,他在衛城之中又發現一座王室檔案庫,出土了約1500件黏土版文書,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埃布拉”一詞,其中有一段文書寫道:“人類創始以來,眾王之中沒有人奪取過阿爾馬納和埃布拉,納加爾神為堅強的那拉姆·辛拓寬道路,賜與阿爾馬納和埃布拉,又賜與阿那拉姆、杉樹之山和大海。”那拉姆·辛(前2291—前2255年在位)就是阿卡德帝國君主薩爾貢一世的孫子;大海指的就是地中海。據此,考古學家們欣喜地意識到,他們的辛勞得到了報答——他們幸運地發現了消逝數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國——埃布拉。

2.“埃布拉文書”勾勒出的神秘國度

埃布拉古國在考古發現之前一直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國度,有關這個王國各方麵的情況,幾乎都均來源於埃布拉文書的記載。15000件黏土版文書大多接近正方形,邊長約20厘米,自1975年出土以來,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興趣。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泥版文書成文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間,鐫刻其上的楔形文字80%是蘇美爾語,20%是“埃布拉語”。據此專家們推測,當時的埃布拉王國可能是以蘇美爾語作為官方語言,而民間語言仍屬西亞塞姆語係的閃語,埃布拉國最古老的居民很可能就是塞姆語族的一部分。但“埃布拉語”作為塞姆語的一種,究竟與已知的塞姆語係的阿卡德語、阿摩利語、希伯來語有何聯係,尚是一個待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