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龍女莊哥風波曲(7)(3 / 3)

突然,從海裏衝出一股狂風,絞得海水嗚嗚做響,旋轉著直射雲霄。有的人見了說:“壞了,這龍女接不成又得招來災難!”

“災難有什麼可怕?”另一個說,“上回衝了莊稼,結果使我們得到了更大的好處!”

“一碼說一碼,‘光棍不吃眼前虧!’現在風來了不躲,說不定得吹到海裏喂王八!”

有的人怕喂王八,抬腿就往村裏跑,還有一些人,也跟著跑了起來。一股動搖的風在嚴重地襲擊著人們的心。

當人們還沒跑進村的時候,隻見那股衝入雲霄的狂風往西一挪,就像有托不住的東西照直降落下來,紛紛掉在望海村。

人們一看,在村裏大雨傾盆,身後倒沒事,誰也不往前走了。

抬轎子的和少數一些人在海邊沒動。他們看到大雨之後,從海上有一道火光劃向了望海村。有人說:“龍女回村了,我們走吧!”就這樣,最後一部分人也回來了。

7、龍女帶著給鄉親們的禮物還鄉

羞珍我們回到村裏,隻見傾盆大雨剛停,到處都是大鯉魚。這時候,我們才明白了,臨來時龍王說的話。我對羞珍說:“快抱個大鯉魚去迎接鄉親們!”

鄉親們見我們從村裏迎出來,都呐著喊跑過來。我們把抱著的大鯉魚,遞給跑在最前邊的人,同時大聲對鄉親們說:“快回到村裏捉大鯉魚!”鄉親們都笑著,從我們身旁跑進了村。

有四個抬轎子的人落在了最後尾。他們可慌了,見了我們就說:“怎麼空轎子這麼沉哪?

羞珍說:“快撂下看看!”

等揭開轎門簾一看,裏邊有許多大鯉魚!他們哪裏知道,是羞珍叫蒼龍給他們放的呀!

我說:“快抬回去分了吧!”

四個人嘻笑著把鯉魚抬走了。

鄉親們捉了大鯉魚,就像過節日似的歡天喜地的香甜的飽餐了一頓!第二天為我們開了一個歡迎會。會後,羞珍把小妹和白菊都請回了家,高高興興地親親熱熱地說著舒心的話。

羞珍說:“這幾個月離開了家,想你們之哪!”

“我們也很想你。”小妹說,“可你為什麼不早一點回來呀?”

“早一點回來挨罵?”

“現在好了。你再也別走了!”

“小妹甭那麼膽小,”白菊說,“有莊哥兒在這,她不會跑的!”

“哼,你還別那麼說,”小妹眨著眼睛說,“她要是把莊哥兒帶走不回來,就是想死了,也甭想見到你的表兄了!”

聽了小妹的話,白菊感到又好笑又好氣,既發熱又逗趣,她揚起巴掌就向小妹拍去。小妹咯兒咯兒地笑著跑開了。白菊追過去,沒跑幾個來回就抓住了。兩個人喘著氣,白菊問:“還頻嘴不?”

“我沒亂說呀!”小妹嚴肅地回答,“我不是就說‘甭想見到你的表兄了’嗎?”

白菊一想:“也是,人家並沒說什麼離格的話;自己也太敏感了!”怎麼下台階呢?她把小妹的手一放說,“好,先饒了你;提防下次我製你!”

“下次呀?”小妹逗趣地說,“你就不製我了!”說著,兩個人都笑了;可白菊卻偏偏要瞪上她一眼。

聽著小妹她們說話,看著她們逗趣,我不好搭茬;一邊分享著她們的高興,一邊給她們沏茶倒水。羞珍呢?聽了小妹她們的說笑逗趣,既感到高興,又感到別扭,可羞珍嘴裏卻說:“我就愛跟你們倆在一塊,既高興又有意思!”羞珍又說,“我去弄點吃的。今天你們就住這,有地方;明天跟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這麼長時間,沒見到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和家鄉的土地了,也怪想的!”

8、莊哥兒和龍女熱愛家鄉

小妹、白菊和羞珍快快樂樂地生活了一天,夜裏就住在我家。

一夜過去了。吃過早飯,紅日東升。小妹、白菊、羞珍、蒼龍和我一行五人,從村裏到村邊,從村邊到小平原,邊走邊看。由於土地肥、雨水勤,莊稼、樹木長勢都挺好,水靈靈的很旺盛。轉來轉去,來到了我們家的幾畝地,撓耪得很幹淨,玉米和其他作物長得都挺好。自從我們到水晶宮去以後,家裏的農活都是鄉親們幫幹的,其中也有小妹和白菊的功勞。我和羞珍都深深地感謝他們!

我們從小平原來到了望海嶺,深情地看過了當初我和羞珍相認的地方,拜謝了槐樹伯伯,然後登上望海嶺的頂峰,滿懷激情地遙望無邊無際的東海,觀看奇妙的高聳入雲的龍角峰。我們默默地向龍王龍母和親友們祝福!接著,我們觀看可愛的山山水水,祝願鄉親們的生活年年提高!我們在山上望啊看哪,人人感到無限沉醉,久久地沉醉!

九、傳說

正當人們沉醉於家鄉的山山水水時,莊哥兒忽然說:“家鄉太可愛了,鄉親們太好了。我願意為家鄉的父老鄉親貢獻出一切;但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如果變不成神,就是變成個石像,也願意長久地陪伴著鄉親們過個好生活!”

龍女羞珍說:“鄉親們確實太好了。我雖然是個神,但為了鄉親們,就是變個石像也在所不惜!”

小妹說:“菊姐,為了鄉親們,珍姐連神仙都不當了;我們何惜化作一個石像呢?來,我們快到珍姐那去!”小妹幾步跑到珍姐旁邊,白菊卻沒跑到。小妹用手一指說,“菊姐,你媽來了!”白菊急忙向山下一看。這時候,他們五個人都化作了石像:莊哥兒和羞珍站在最高處,關切地注視著家鄉和鄉親們。蒼龍陪伴在莊哥兒的左邊。小妹站在羞珍的右邊,右手指向山下。白菊站在小妹的右前方,正往山下看母親。

龍女他們關心鄉親們。鄉親們把他們當成心中敬信的神,給他們燒香上供,傳頌他們的故事。他們熱愛家鄉的精神與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