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3 / 3)

《朝日新聞》將此消息披露後,日本各在野黨、教育界、工會和各界群眾紛紛表示強烈不滿,朝鮮和東南亞各國當局和報界群起譴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談話,譴責日本右翼分子篡改曆史教科書。

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楊振亞約見日本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股野景親,就日本文部省教科書審議會審定的新編高中日本史教科書問題提出嚴正交涉,並遞交了外交部的一份照會,指出這本高中日本史教科書多處記述嚴重歪曲史實。中國政府強烈要求日本政府認真貫徹《中日聯合聲明》的精神,切實履行1982年所作的允諾,消除由於這一事態給中日友好造成的不利影響。

日本政府在接到中國照會後,立刻召開會議,研究對策。官房長官後藤田正晴和外相安倍晉太郎主張,使這本曆史教科書作廢,或敦促這本書的編輯主動撤銷審定的申請,以外交為重的原則平息這場風波。但文部省認為,“不能使一度認為合格的教科書再度變成不合格。”6月10日,文部相海部俊樹發表談話,雖然聲稱文部省“正在按照重視與鄰近各國保持友好關係的方針進行努力,不允許偏離這一方針”,但無進一步表示。兩天後,外務省發言人波多野敬雄在向外國駐東京記者吹風會上竟然說:日本正在對中學曆史教科書進行全麵複審,還沒有完成這個過程。在日本政府最後決定是否批準之前,中國政府或其他任何國家的政府發表官方評論的做法都是“不大適當的”。

與此相呼應,6月14日,日本《產經新聞》發表社論稱:“日本人有寫任何教科書的自由”,中國等對“尚未審定完畢、也未向一般國民公開”的教科書進行譴責“令人不快”。

從6月中旬起,國際輿論對日本的抨擊日益強烈,中國、朝鮮、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的政府發言人和新聞評論紛紛譴責日本。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發表題為《日本又修改曆史教科書》的社論,指出日本要實現其政治大國的目標,就要消除修改憲法和調整防衛政策等問題上的障礙,“日本統治集團和某些上層勢力隻有從改造日本人思想方麵著手,這或許是日本在教科書上力圖篡改史實,美化戰爭的動機所在”。

新加坡《聯合早報》社論指出,“我們不主張老跟曆史糾纏不清,但不幸的是,日本另一部分人卻不如此思想”,我們“不得不向日本抗議,施加壓力,以防患日本國粹主義分子的重新得勢”,“最令人擔憂的情況還是,日本目前僅是‘經濟大國’,還會接受抗議照會,一旦成了‘政治大國’,反應也許就會完全兩樣。外國人擔心的是,篡改曆史的那些人,正是主張日本應成為‘政治大國’的那股勢力”。

在這種形勢下,6月18日,中曾根首相發表談話說:“在研究了中國等國的意見後,我得出的結論是,希望對某些部分進行重新審定。”6月23日,中曾根首相重申要根據1982年官房長官談話精神處理教科書問題,敦促文部省主持修改,並召開閣僚級協商會議製定措施。隨後,中曾根首相召開有安倍外相、海部文相和後藤田官房長官參加的協商會議,要文部省通知《新編日本史》的編者,“如果不接受修改要求,最終將決定審定不合格,不得出版”。

教科書問題的三起三落,反映了日本右翼的影響已在某種程度、某種範圍一度在國家機器中產生效果。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如果說在篡改教科書問題上,暴露了日本右翼勢力為其侵略曆史翻案的企圖,那麼政府官員參拜靖國神社,則是用死人昭示活人,明目張膽地為軍國主義招魂。

“八一五”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紀念日。每到這一天,日本右翼分子就從四麵八方奔向供奉著侵略者亡靈的靖國神社,穿上當年侵略中國、東南亞及同英美軍隊作戰時的舊海軍白製服或舊陸軍黃製服,扛著三八大蓋槍,佩著日本武士刀,耀武揚威地高唱《君之代》行進。

靖國神社前身是東京招魂社,1869年為追悼明治維新前後內戰中陣亡的將士而建。隨著明治時代日本國家神道的建立和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把東京招魂社改為日本靖國神社,以天皇的名義發布文告,把戰死的軍人美化為“軍神”,在靖國神社安置神位,進行定期的祭祀和參拜。於是,靖國神社的地位日漸上升,成為日本核心神社之一。據統計,靖國神社中祭祀的“神靈”有250萬之多,其中絕大部分是死於對外侵略戰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