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39年8月下旬,德國已成功地破壞了英法蘇反侵略同盟的建立,並且與蘇聯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
盡管如此,希特勒不能確定英法是否參戰。8月22日,張伯倫以個人名義寫信給希特勒,表示德蘇條約決不會改變英國履行對波義務的決心。在複信中,希特勒又軟硬兼施,試圖動搖英國履行對波義務的決心。自從希特勒決定入侵波蘭以來,他不斷蓄意製造事端,使兩國關係日趨緊張。散居在波蘭境內的德國人與波蘭當地居民的關係也隨之激化。這樣,在幾年前的德波關係中未發生任何影響的德意誌少數民族問題,現在便成了希特勒等德國領導人大作文章的主要題目。
他們經常無中生有或黑白顛倒,硬說波蘭對德國少數民族進行無端挑釁和迫害,致使這些德國人苦不堪言。而且他們對波蘭人的這些所謂罪行幾乎是處處控訴,逢人便講。
8月23日,希特勒對英國大使漢德遜說,波蘭有數以萬計的日耳曼族人正在受到迫害,甚至還發生了六起閹割事件。這些罪行已經使他忍無可忍。要是波蘭人再繼續迫害日耳曼人,就會馬上引起“實際行動”。
8月24日,戈林在接見波蘭大使利普斯基時,離間波蘭與其西方盟國之間的關係。
在戰前有限的時間裏,希特勒仍在爭取英法。8月25日,希特勒在總理府接見了英國大使漢德遜。他說,他準備同英帝國締結協定,願意保證大英帝國的存在,準備接受一項合理的軍備限製,並且願把德國的西部國界看成是最後疆界。他強調說,這是他最後的建議,如果英國政府拒絕他提出的這種“慷慨而又全麵的建議”,就會發生戰爭。他請漢德遜敦促英國政府,“十分認真對待這一建議”,並主張大使親自乘飛機將建議送往倫敦。德國政府可派飛機供他使用。
在長達3個多月的時間,波蘭一直沒有對英國政府施加任何壓力要它簽訂兩國間的正式的長期協定。8月初,德波關係已進入危急階段,波蘭人要求簽訂這樣一項協定的願望日漸急切。8月的第二周,波蘭提出了一份協定草案,由波蘭駐英國大使拉斯津斯基帶往倫敦。雖然雙方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著分歧,但由於爆發戰爭的危險與日俱增,雙方都不想在次要問題上過多糾纏,於是協定在8月25日簽字。協定規定,如果一方受到“一個歐洲大國”的直接侵略,如果發生顯然威脅其獨立的行動而受威脅的一方“認為使用其武裝部隊……進行抵抗是極端必要的”,或者如果有企圖“用經濟滲透或任何其他方式”來破壞其獨立的圖謀,另一方保證給予支持。
8月25日,墨索裏尼來信表示,意大利因缺乏戰爭準備不能參戰,希特勒不得不收回26日晨入侵波蘭的命令。
8月29日晨,德國給英國的一份正式照會中表示,德國政府為了維護英德友誼,為了讓英國政府滿意,準備“接受英國的建議,同波蘭進行直接談判”,要求波蘭派一名特使於8月30日去柏林。
顯然,這份照會是為英法不履行義務提供借口,而且也給波蘭人出了難題——派特使去,就要準備接受希特勒提出的任何苛刻條件,否則,拒絕“和平解決”的罪名就會落在自己頭上;不派特使去,希特勒就更有理由將上述罪名加在自己的頭上。
為了將戰爭的罪名強加在波蘭人頭上,希特勒等人無所不用其極。8月30日在他的導演下,又製造了一個騙局。這一天,他責成外交部專家起草了一項解決德波問題的“寬宏大量”的建議。希特勒在建議中,隻是要求把但澤歸還德國,同意格丁尼亞港為波蘭的自由港,走廊的命運在一年後由公民投票解決,公決後無論走廊歸誰,另一方都有權保留一條享有治外法權的穿過走廊的公路和鐵路。但希特勒並不想使這項建議成為談判的基礎,而隻是想借此將談判失敗及因此而引起戰爭的罪責加在波蘭頭上,並且用以欺騙世界輿論。後來,這項建議根本未正式提交給德波直接談判的斡旋者英國,更未提交給波蘭,隻是在8月30日深夜,由裏賓特洛甫用德文向漢德遜匆匆讀過一遍。這位大使連建議的基本內容都沒有弄清楚。裏賓特洛甫卻借口波蘭代表直到半夜仍未到達,而粗暴地拒絕大使看建議原本的要求。希特勒一夥為了起到宣傳效果,讓電台於8月31日晚9時向德國人民全文廣播了這項建議。
8月31日,德國人還在未放棄爭取英法的希望。在9月1日負責指揮德國空軍對波蘭進行大規空襲的戈林,在當天17點邀請英國大使到他的寓所喝茶,大談波蘭的罪狀以及希特勒和他自己同英國友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