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走出“零和遊戲”,從損人利己到合作雙贏 (1)
有人問上帝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上帝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
他們來到一個房間,裏麵有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每個人看起來都營養不良,絕望又饑餓。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隻可以夠到鍋裏肉湯的湯匙,但湯匙的柄比他們的手臂要長,自己沒法把湯送到嘴裏。他們看上去悲苦無比。
上帝又說:“來吧,我再讓你看看什麼是天堂。”
於是,這個人又被上帝領入另一間房。這裏的一切和上一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匙,但大家都在快樂地唱歌。
“我不懂,”這個人說,“為什麼一樣的待遇與條件,而他們快樂;另一個房裏的人卻很悲慘?”
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相互幫助,他們會把食物送到別人的口中。”
其實,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裏麵含著兩種重要的博弈類型,在地獄裏麵,自私的人們隻想著自己要吃到食物,不管別人的死活;就如同一場遊戲裏有的人隻想成為贏家,而讓別人成為輸家一樣。而最後的結果總是無論輸贏,正負抵消之後遊戲的總和總是為零。這就是所謂的“零和遊戲”,在這個遊戲中,一方得利多少就意味著另一方失利多少。地獄中的人總是覺得別人多吃一口,也就意味著自己少吃一口。這種零和遊戲,也叫零和博弈。在這樣零和博弈中,決策雙方都是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目標,雙方是斷然沒有合作的餘地,而最後卻往往是無法實現集體利益的最大化。
相反,如果一個博弈在各種對局下全體參與者之得益的總和不是零的話,這個博弈就是“非零和博弈”。天堂的情形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非零和博弈”,因為天堂的人們能夠相互合作,從而達到自己和他人利益的雙贏。在全球化日益臨近的今天,零和博弈正在逐漸被“雙贏”的觀念替代,人們開始意識到“利己”不一定要“損人”的道理。
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需要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需要戰勝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私和貪婪。在合作中要互相尊重,要講究誠信,不要欺詐,否則最後吃虧的往往是自己。
唇亡齒寒,自私的背叛是損人利己
春秋時期,諸侯並立,兼並戰爭此起彼伏。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但這兩個小國雖然地狹人稀,國力弱小,但卻是同姓國家,政治上又結為同盟,互為犄角。所以晉不能輕易對其中任何一國發動戰爭。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晉獻公是個一毛不拔的國君,他不想拿出自己的寶貝,就問苟息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別的主意。荀息安慰他說:“大王放心,我們不過是暫時把寶貝交給虞國國君保管一下,等滅了虞國,拿回來還不容易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後,十分高興。
不久,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又不想退回寶物,隻得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認為此事大為不妥。虞虢兩國,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手裏拿著寶貝聽不進去。宮子奇見虞國滅亡在即,為了躲避禍亂,帶著族人逃離了虞國。
公元前658年,晉國大夫克裏、荀息統率晉國大軍通過虞國的土地攻打虢國,很快就攻占了虢國的下陽。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送給虞公一半,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裏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3年後,晉獻公再次借道虞國,並親率大軍攻打虢國,虢國大敗,虢公逃離京城。晉獻公回師時,虞公親自出城相迎,等著再一次得到禮物。獻公卻約虞公乘興去打獵。不一會兒,隻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裏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輕而易舉地滅了虢國和虞國。
這就是《左傳》中“假途伐虢”的故事,講了處在夾縫中的小國,生存情況會很微妙。想吞並它的大國不用武力威逼它,卻用利益來誘騙它,乘它心存僥幸之時,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製它的局勢。所以,不需要打仗就可以將它消滅。其實,此計的關鍵在於“假道”,隻要善於尋找“假道”的借口,善於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往往可以出奇製勝。像荀息這樣用“假道伐虢”之計取勝的戰例,在古代戰爭中有很多。當然,所謂“假道”的方式,必須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