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神殿的輝煌——卡爾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2 / 2)

神廟長262米,寬56米,占地31公頃,主要建築包括塔門、柱廳、庭院、神殿以及方尖碑。塔門是神廟的入口,塔門上刻著阿蒙諾菲斯三世法老和拉美西斯二世國王的名字,同時還描繪一些作戰勝利場景和節日盛況。通過塔門就進入了阿蒙諾菲斯三世的柱廊,透過殘存的遺跡,人們可以看到阿蒙諾菲斯三世法老由神引導步入神殿的情景。向東行走,可以看到一個小型的禮拜堂,牆壁上的浮雕展現了阿蒙太陽神和穆特女王象征性結婚的畫麵。古代人類無法解釋一些自然現象,都認為這是神的力量,將其供奉在神廟裏加以膜拜。古埃及人將太陽的東升西落看成人由生到死的軌跡,因此以尼羅河為界,分為東西兩岸,東岸為世俗社會,西岸則是亡靈的安息地。然而,古埃及人認為神祇是保佑人們的現實生活的,因為他們將法老的陵墓放置在尼羅河西岸,卻把神廟和世俗社會聯係起來,構建在尼羅河東岸。在每年的奧佩特節上,阿蒙神一家在法老和祭司的陪同下,從卡爾納克神廟出發分乘4條船,去與妻子兒子相會,神船護送隊則沿著公羊甬道浩浩蕩蕩地向盧克索神廟進發。“聖船”一到盧克索神廟,便開始烹牛宰羊,為神的一家團聚而熱情歡呼。在節日結束時,這些場景都被雕刻在盧克索神廟的牆壁上,永恒地留在人間。

方尖碑

與卡爾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融為一體,祭拜太陽神的就是古埃及的另一件傑作——方尖碑。起先,佇立在神廟麵前的是石柱,後來發展為方尖碑。方尖碑顧名思義,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成方尖狀。古埃及人為了顯示方尖碑的神聖,在碑體外層包裹一層金、銅或金銀合金,使其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象征太陽的光芒。而矗立方尖碑主要是為了顯示了古埃及帝國強有力的權威,在大赦之年或戰爭勝利之時,法老們為了炫耀都會在神廟和王宮大門兩側豎立方尖碑。

盧克索神廟原有兩塊巨大的方尖碑,其中一座被穆罕默德·阿裏送給了法國,現位於巴黎協和廣場。方尖碑基座四周繪有方尖碑製造、搬運的過程。開鑿和豎立方尖碑是一項艱巨工程,它由埃及阿斯旺地區的花崗岩雕成,一碑一石,從阿斯旺運到底比斯,費時7個月。盧克索現存的方尖碑高25米,與兩株筆直的棕櫚樹一起直挺而上,更具曆史氣息。

卡爾納克神廟前後共有兩塊方尖碑,都是古埃及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在位時期所立。一座方尖碑已經因為風沙的侵蝕而斷裂倒塌,現在依然矗立的方尖碑是現在埃及境內最高的一座,高29米。哈特謝普蘇特建立方尖碑主要是為了顯示自己繼承王位是合法的。哈特謝普蘇特廢黜圖特摩斯三世,自己當政,當時古埃及人還是認為女子不能當法老。迫於世俗壓力,為了名正言順,她將自己稱為阿蒙神的兒女,並從阿斯旺運來石料製成當時埃及最大最高的兩座方尖碑,還在表麵鍍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以顯示阿蒙的光輝。然而,圖特摩斯三世也是一代明君,22年後他依賴神廟祭司集團的勢力,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王位,哈特謝普蘇特從此不知去向,絕大多數有關她的記錄都在當時被刻意銷毀了。為何這座方尖碑不僅沒被銷毀,而且在曆經3000多年後,依舊沒有被風化、被破壞,幾乎完好無損呢?曆史發展總是充滿著戲劇性,原來是因為圖特摩斯三世的做法適得其反,他本以為用高牆將碑底擋住,隻露出上麵歌頌阿蒙神的文字就可以讓人們遺忘這一段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