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一些民間舞蹈如《龍舞》、《九連環》、《撲蝴蝶》等傳入日本;有些燕樂舞傳入朝鮮,並作為宮廷樂舞保存下來,其中有《五羊仙》、《獻仙桃》、《拋球樂》、《蓮花台》等。
宋代的趙構為中國舞文化作出了貢獻。他在晚年時,頤養德壽宮.整天征歌選舞,後在文獻中保留了一部雖殘卻彌足珍貴的舞蹈動作譜,這就是有名的《德壽宮舞譜》。
宋代舞蹈沒有宮廷的培養滋育,因而走向了市井,這使中國舞蹈藝術在明清以後演變為武藝和民間娛樂整合發展的新形式。
⑥舞蹈的分流
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元代的宮廷舞繼承了宋代的隊舞形式,但在內容上大為不同。
蒙古族古代信仰薩滿教,薩滿巫舞一直在民間流傳。元代的帝王篤信喇嘛教,同時也保護道教、伊斯蘭教,這種寬容的宗教觀在宮廷隊舞中有著明顯的反映。不僅有《說法隊舞》,而且元順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創製的有名的《十六天魔舞》更表現了佛國仙女的曼妙舞姿。
宗教性舞蹈在民間也很盛行。帶有明顯薩滿教巫舞特點的《安代舞》在蒙古地區流傳很廣,成為群眾喜愛的娛樂形式。
元代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黃金時代。元雜劇中吸收了宋代宮廷隊舞的音樂和舞蹈,亦吸收了民間舞蹈的生動舞姿。
自元明清以來,舞蹈藝術從兩方麵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一方麵是被吸收在戲曲表演中,元雜劇中稱之為“科”,在京劇中稱為“做”;還有“打”,“打”即武術動作,它對於自古流傳的“武舞”的繼承更為直接。另一方麵是在民俗文化活動中得到了長足發展。元明清時期,行香、走念及各種社火活動都少不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間舞蹈,如高蹺、旱船、舞獅、舞龍、各種鼓舞和秧歌舞等。這些民俗舞蹈除了具有群眾性這一特點外,還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如秧歌和腰鼓,在北方廣泛流傳,但又分為東北、華北、西北等不同風格,舞獅、舞龍在南方得到繼承和發揚,各種民間舞表現了各地的風土和人情。
西方舞蹈傳入中國約始於光緒初年,主要是西方人聚會時的交際舞。舞台表演的舞藝的輸入更在其後,但未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僅得到少數人士的讚賞。
2.多彩多姿的中國少數民族舞蹈
元明以來,在漢族的樂舞藝術轉向戲劇發展時,少數民族的樂舞卻在邊地、山區走上了獨特的發展道路。
《十二木卡姆》是在維吾爾族中流行的古老大型歌舞,包括敘誦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蹈組曲、即興樂曲等340多首,長期在民間流傳,至今已有500年的曆史了。
蒙古族的舞蹈大多雄健有力。蒙古統一全國後,其樂舞流傳到中原,其中《倒喇舞》從元代一直流傳到清代。《倒喇舞》有鮮明的蒙古族風格,舞者頂燈起舞,越舞越快,飛旋如風,十分精彩。
藏族的《鍋莊舞》相傳已有五六百年的曆史。它包含攜手歌舞的男女合跳舞以及有著較大的騰跳動作和旋轉動作的女子舞。藏族還有一種綜合性表演的《熱巴舞》,包括鈴鼓、雜技、說笑話和各種民間舞,形式活潑自由,多由賣藝的民間“熱巴”藝人表演。
瑤族的《長鼓舞》是祭神時跳的舞蹈,每當節日期間,瑤族的男男女女都去參加“踏盤會”,以娛神為主,人們打起長腰鼓載歌載舞。青年男女在歌舞中選擇自己心愛的人,雙雙回家。《長鼓舞》至今仍是瑤族人民喜愛的舞蹈形式。
苗族的《篤笙舞》是在苗族中流傳最廣、最普遍的舞蹈,一般由男子吹笙在前領舞,女子在後麵隨音樂而舞,可快可緩,帶有競技性質。
壯族的《師公舞》、《扁擔舞》、《橫鼓舞》是有著不同特色的舞蹈,他們多以器物、扁擔、鼓等擊打出和諧的音響,邊打邊舞,動作純樸、剛健。
朝鮮族的舞蹈優美動人,如《農樂舞》、《長鼓舞》等都很著名。
此外,如彝族的《阿細跳月》、傣族的《孔雀舞》、高山族的《杵舞》等,都有著悠久的曆史和高度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