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音樂、舞蹈(3)(1 / 2)

④隋唐樂舞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公元581~585年)年間,集中了當時流傳各地的漢族傳統舞、少數民族舞、外國傳入的各類樂舞共七部,稱《七部伎》;至隋大業(公元605~618年)年間,又增加了《康國樂》和《疏勒樂》,成為《九部樂》。隋宮廷並從各地調集大批藝人,充實官辦樂舞機構,應付日常的富宴演出。

大業二年,為招待來京的突厥客人,隋煬帝曾征集四方散樂、各類舞蹈,進行了盛大精彩的表演,後形成慣例,於每年正月演出,表演人數多至三萬。

唐人自舞成風,把舞蹈視為抒情自娛和展示才華、表示禮節的手段。能文能武、能歌善舞,成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引以為豪的文化修養。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親自排練聲勢浩大的《破陣樂》。唐初被視為中興之主的唐玄宗更是一位善作曲、能伴舞、多才多藝的風雅皇帝。唐代的後妃大多善舞,楊貴妃就是位造詣很深的舞蹈家,她以善舞《霓裳羽衣》稱絕一時。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李白是一位即興舞家。他善於劍舞,以舞抒情言誌,寄托壯懷。唐舞深入民眾,街頭、廣場或酒肆、庭堂都有藝人獻藝的記載。詩聖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描寫了觀舞的場麵:觀者從四麵八方趕來,層層圍住表演場地,有的還登高而望,有“觀者如山”之感。

唐代的節日歌舞更是全民參加的重要遊樂活動。自從隋代統一後,就開始了正月元宵節之夜,官民走上街頭以歌舞百戲共樂的傳統,到了唐代更為發達。這時,曆史上有名的群眾歌舞《踏歌》被提倡和推廣起來。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宮廷組織了幾千名女子的《踏歌》隊伍,她們金飾銀佩、羅綺錦繡、珠翠滿頭,在宮門外的燈輪燈樹下,手袖相連、踏地為節地舞了三天三夜,成為千古盛況。

唐代的宗教樂舞也十分發達。敦煌遺書中就有關於寺院活動中舞蹈表演的盛況,比如《鶴舞》、《花舞》等禮佛娛人的舞蹈常在佛寺中演出。

自古就興盛不衰的祭祀巫舞,在唐代仍極興盛,從巫舞成風的巴楚之地到西北荒村都有此舞。唐代宮廷的驅儺是一種麵具神舞,繼承了漢代宮儀,規模亦極盛大。

唐代不僅有自娛的民俗舞蹈,而且還有大量的表演性舞蹈,有記載可考的名稱就有一百多個,堪稱世界之最。唐代對歌舞的分類比前代更為細致,有按風格特點區分的“健舞”與“軟舞”類別;有以結構的嚴謹和統一歸類的“歌舞大曲”;有以故事情節歸類的歌舞戲;有從用途和表演方式歸類的用於宮廷朝會、宴享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立部伎等。

大曲中的《霓裳羽衣舞》最為著名。但是除了健舞、軟舞、大曲、歌舞戲外,仍有一些名舞不能歸類,如讚美龍女的《淩波曲》是盛唐著名舞人謝阿蠻依舞曲編舞表演的,曾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喜愛。唐懿宗的伶官李可及編創的《菩薩蠻舞》是表現佛國仙女的美音妙舞的。其他不能歸類的名舞如《何滿子》、《歎百年》等,在當時都很興盛,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早在周代,宮廷就有“四夷樂”的設置,容納外國樂舞,共祈廟堂;到隋唐時代,更是規模空前。隋朝宮廷的燕樂,有七部樂、九部樂,至盛唐增加到到十部樂。除了中原樂舞外,吸收了北至前蘇聯的撒馬爾罕,南至印度支那的七種外來樂舞。據《新唐書.禮樂誌》記載,這十部樂為燕樂、清商、西涼、龜茲、疏勒、康國、安國、扶南、高麗、高昌等伎。

⑤樂舞的變遷

宋代是宗法禮教日臻完善的時代,宮廷樂舞呈衰落之勢,宗廟祭祀的雅樂舞蹈卻一直保存著。

宋代的雅樂舞,現保存在文獻中的有大善樂舞、大順樂舞、大慶樂舞、大定樂舞、天盛樂舞、大和樂舞、大昭樂舞、大熙樂舞,等等。宋代的燕樂是隊舞,分為小兒隊和女子隊兩類,分別表演各種舞蹈,男隊有柘技隊、劍器隊、異域朝天隊等,女子隊有菩薩蠻隊、拂霓裳隊、菩薩獻香花隊、彩雲仙隊等等。宮廷隊舞在宋初很興盛。宋代文人喜填詞,士大夫家有家伎歌女善歌舞,如北宋名臣寇準極喜柘枝舞,傳說每宴必有柘枝歌舞表演。

宋代燕樂舞比起民間的舞蹈已大為遜色。宋代是民間舞蹈興起的時代,既有節日的社火舞隊,又有日常在瓦舍賣藝的商業演出。竹馬、旱船、舞獅等在宋代已極興盛。有些則為後來戲曲所吸收,如《抱鑼》、《舞鮑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