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胡惟庸冤案:有冤也不能喊(1 / 3)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 年)正月,當了半年宰相的胡惟庸被殺。

野史裏有一個“雲奇告變”的故事,講述了胡惟庸的死因。然而,這是事實還是杜撰呢?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不是公元1380 年正月,而是公元1380 年的夏季。這一天,位居中書左丞相的胡惟庸請朱元璋駕臨到他府上觀賞“醴泉”。“醴泉”是什麼景觀呢?就是一口井,據說這井裏的泉水像美酒一般香醇清新。真有這樣奇特的“醴泉”嗎?胡惟庸說有,他告訴朱元璋,這是祥瑞之兆,陛下您來看看。

朱元璋很好奇,決定去看看。這一天是五月初二日。朱元璋從西華門出宮,往胡惟庸府上去。護衛他的車隊走了沒多遠,有人從道路旁邊衝出來攔駕。衛士以為是刺客,衝上去對攔駕的人拳打腳踢。事實上,這人根本不是刺客,他是個宦官,西華門的內史雲奇。挨了一通亂打,雲奇奄奄一息地手指胡惟庸府的方向,說不出一句話。朱元璋多精明的人,心想這裏麵有事兒,旋即轉身返回西華門登樓遠望。

這一望可把朱元璋望出了一身冷汗!怎麼呢?他瞅見不遠的胡府亭台上站著很多披甲執劍的武士,埋伏在走廊和牆後。

明擺著,這胡惟庸要謀反!要暗殺自己!朱元璋急忙派兵前去圍剿,三下五除二,就逮捕了胡惟庸,將其赴市正法。

而那位大忠臣雲奇被打後,傷勢過重,很快也死了。

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簡單嗎?胡惟庸真有謀反之心嗎?

朱元璋當皇帝以前,胡惟庸的官職一直不高,最高才做到正三品太常卿。這個官也沒什麼大權,就是負責祭祀啊、禮儀啊等等事情。

先前他還擔任過縣令、通判等職務。

到了明軍奪取了大都城,胡惟庸才做了中書省參知政事。大家知道,明朝是延續元朝的舊製,這中書省就是國家的最高部門,下管六部和各地行政機構,參知政事是從二品的官兒。

這時候,大明朝的宰相是跟著朱元璋起家打天下的韓國公李善長。

可他年老多病,常常不能料理政務,一切事務實際上都是由右丞楊憲說了算。在這種情勢下,朱元璋打算換個年輕點的代替李善長,他想到了劉伯溫。可好說歹說,劉伯溫就不答應,一次又一次推辭。朱元璋沒辦法,就問劉伯溫,你看楊憲這個人怎麼樣?

劉伯溫對楊憲的評價褒貶參半,說此人能力是有,可氣量狹窄,如果當了宰相,恐怕不能做到公正。

得,就這個評價,把楊憲從候選名單中劃去。

接著,朱元璋又說了一個人——中書省左丞汪廣洋。

劉伯溫的回答更糟糕,說此人的氣量還不如楊憲。

左也否決,右也否決,朱元璋想了又想,想到了胡惟庸。劉伯溫說,胡惟庸是一匹劣馬,哪能駕車?

這麼一來,朱元璋所提的人選一個都不合適。然而,朱元璋隻是谘詢,並沒有聽取劉伯溫的意見。他堅持己見,發布了兩道任命。一道是任命汪廣洋為右丞相,另一道是將胡惟庸從參知政事擢升為左丞。

這劉伯溫既是個烏鴉嘴,又是個預言家。他說汪廣洋不能擔任丞相一職,果然說準了。這汪廣洋喜歡喝酒,喝起來沒夠,不僅不管事兒,還誤事兒。朱元璋一氣之下,把他貶為廣東行省參政。

右丞相的位置又懸空了。誰來接替呢?這個時候,李善長掛個太師的虛名隱居了,汪廣洋也給貶了,就剩下個胡惟庸。這麼著,胡惟庸當上宰相,獨攬朝政大權。

這胡惟庸和汪廣洋不同。汪廣洋是個玩家,胡惟庸是個幹實事的主,辦事能力很強,因此得到朱元璋的寵信。本來就是一步登天,再被聖上一寵信,胡惟庸有點兒忘乎所以,漸漸變得驕橫而狂妄。

根據《明史》中的記載,胡惟庸的越軌行為可歸結為三方麵。

辦事不彙報朱元璋,自個兒獨斷專行。

私拆朝廷各部上奏朱元璋的上書,有對自己不利的就私藏。

收受賄賂,要升官的,犯錯了想逃避處罰的,都給胡宰相送禮。

禮物五花八門,有珠寶有名馬有古玩。胡惟庸從來就不拒絕,你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

那麼,權力欲高速膨脹的胡惟庸,這時候還不滿足嗎?他一定要謀反,除掉朱元璋自己登上帝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