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秦始皇暴斃:皇上被人嚇死了(3 / 3)

次年,也就是焚書的第二年,公元前212 年,秦始皇又下令,將鹹陽的儒生四百六十餘人活埋。這一“坑儒”事件和“焚書”事件,合起來就是中國曆史上重大而著名的“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人類文明都是一次空前的大摧殘。

在這一浩大的摧殘中,秦始皇的暴政顯而易見,而李斯的推波助瀾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李斯這樣幹的目的,一方麵當然是迎合秦始皇的心理,另一方麵,則完全是為了自己,他要從精神上徹底打垮和消滅異己和競爭對手。麵對如此暴戾的摧殘,有識之士和學者誰還敢來秦國呢。李斯也是學者出身,而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文化人殘害文化,文化人背叛文化,古今罕見。

由此可見,李斯的一生,是追求榮華富貴的一生。秦帝國的命運和自己的仕途前程相比,李斯顯然更在乎後者。因此,他也不可能提醒秦始皇。要知道,秦始皇最忌諱聽到“死”,李斯是不會不獻媚,反而費盡心機說出恐嚇預言的。

趙高和李斯的嫌疑排除了,秦始皇的親信集團中還有什麼人呢?

還有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大臣蒙毅。

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會設置這個騙局嗎?在案發當時似乎找不到他們沒有嫌疑的證據。但是,在二世胡亥登基以後,這兩個人勸諫胡亥,卻被羞辱,之後二人自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們在乎自己的名聲,超過對秦帝國命運的關心。這樣的人,也不會想盡辦法去提醒秦始皇的。

說到這裏,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派人在華陰縣平舒道送玉璧留恐嚇預言的人,是秦帝國忠臣中的忠臣。在秦始皇身體精神狀態每況愈下,又一味妄想成仙,企圖長生不老,聽不進任何諫言的時候,這個對秦帝國命運憂心忡忡的人,絞盡腦汁想出了這樣一種方式提醒秦始皇早立太子。

有時候,欺騙並不一定是惡行,騙局也不一定是害人。

那麼,這個人會是蒙毅嗎?

先說蒙氏家族,這個家族與秦帝國淵源頗深,蒙毅的祖父蒙驁早先是從齊國來到秦國,而後在秦國統兵作戰。為秦國攻城略地,先後奪得幾十座城池,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史記》記載:

“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意思就是說,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恬、蒙毅兩兄弟,委派蒙恬在外擔當軍事重任,威震匈奴;蒙毅則在內為上卿,為秦始皇出謀劃策。可見蒙氏家族的權勢多麼顯赫,三世皆為重臣,朝中幾乎無人敢與之爭鋒。

當然,蒙恬、蒙毅兩兄弟也是忠臣。蒙毅長期在朝中,對秦始皇的一切狀況了如指掌。他完全有可能設立騙局提醒秦始皇。但是,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是蒙毅一手策劃的。另外,還有一個疑點,秦始皇在沙丘病重之時,蒙毅完全可以利用祭拜山川祈福的機會,把皇帝病重的消息通報給北方邊陲的蒙恬和扶蘇。但是,他沒有任何行動。

試想,如果是他派人撈起玉璧,假扮使者製造這起騙局的話,那麼在最後的關鍵時刻,他又怎麼不采取任何行動呢?

這個騙局的所有嫌疑人似乎都不可能作案。“今年祖龍死”恐怖預言的製造者,終究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曆史之謎。我們能夠知道,或者能夠推測的,僅僅是這個幕後策劃者,是秦帝國的忠臣,對秦始皇忠心不二。很遺憾。

更遺憾的是,這個忠心耿耿的人,隻達到了一個目的,就是讓秦始皇對預言信以為真了。但是,秦始皇並沒有如他所願開始考慮身後事,安排冊立太子什麼的,反而讓秦始皇對死亡更加恐懼,根本沒心思考慮自己死後國家怎麼辦。恐慌之下,就占卜,得到的卦辭是出遊、遷徙,二選一方可保住性命。一個皇帝當然不能隨隨便便搬家。搬家就意味著遷都。早在商鞅變法時,秦國由櫟陽遷都於鹹陽,莫非你要遷回去不成?顯然不實際。隻得選擇出遊,至於遷徙嘛,自己不行,就讓別人代替,下令三萬人家遷徙到毗鄰匈奴的北河榆中。這些人長途跋涉,飽受風霜苦寒,秦始皇才不管呢,他已經迷信到家了,他很忙,他在籌備出遊。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冬,十月,癸醜,秦始皇開始了他的第五次出遊。此次出遊的隨行人員有李斯、蒙毅、小兒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師趙高。路線是由鹹陽出發,經武關,沿著渭水、漢水到雲夢,再經長江東下,直到會稽。

就在北歸鹹陽之時,秦始皇身患重病,病死在沙丘。臨終時,秦始皇留有遺詔,要他的長子扶蘇送葬,讓扶蘇繼承帝位。

麵對這份遺詔,李斯和趙高心裏都有各自的盤算。李斯怕秦始皇的猝死引發天下大亂,命人偽裝秦始皇,表麵上一切如常。而此時的趙高,企圖將大權攬於自己手中,他扣留了秦始皇給長子扶蘇的書信,他的打算是將胡亥扶上皇位,因為胡亥容易操縱。胡亥當然很高興。

“別高興得太早。”趙高對胡亥說,“此事如不和丞相李斯謀議,恐怕難以成功。”

胡亥讚同,就托趙高去遊說李斯。

這一日,他與李斯悄悄會晤。

“皇上所賜長子扶蘇的書信和符璽,都在胡亥那裏。”趙高開門見山,直接攤牌說,“立太子,全在你我二人的決定了。您意下如何呢?”

“怎可出此亡國的言論!”李斯擰眉咬牙拍案驚叫,“這不是身為臣子者該議論的事情。”

“您有才。”趙高陰鬱地笑著說,“您謀略深、功勞大、德高望重,又深得扶蘇信任,但您想過沒有,就憑這些,您能和蒙恬相比嗎?”

“我比不上蒙恬。”李斯歎氣承認。

“所以,一旦扶蘇即位,必定會讓蒙恬做丞相。到時候,您就會失去官職,無法身懷列侯的印璽,歸還鄉裏!如果立胡亥為嗣君就不同了,他仁慈厚道,仍會重用您。希望您深思熟慮,決斷此事。”

趙高這話說得忒到位,剛柔並濟,點中了李斯的死穴。前程啊,榮華啊,權力啊,李斯一輩子不就為這些東西忙活嗎?如今秦始皇薨了,他在仕途上付出一生的心血很有可能也隨之付諸東流。

李斯反複咀嚼趙高的話,心裏反複合計,決定和趙高聯手,謊稱受始皇的昭命,立胡亥為太子。

不久,遠在邊疆的長子扶蘇,收到這一消息,並且還收到李斯、趙高等人派使者送來的一封秦始皇的書信。

書信上說——你不能開辟疆土,建立功勞,使士兵損傷眾多,反而屢次上書,直言毀謗,日夜怨恨,恨不能回來做太子;將軍蒙恬對你的言行不加以矯正,應一並賜死,軍隊交由副將王離掌管。

讀完書信,扶蘇痛哭流涕衝進室內,企圖自殺。

蒙恬勸阻說:“君上在外,並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人馬鎮守邊境,公子監督,這是天下的重任。現在看了一個使者拿來的信就想自殺,很荒唐!怎麼知道這不是一個陰謀呢?”

“那該如何辦?”扶蘇問。

“再上書請求。”蒙恬斬釘截鐵地說,“如若不準,再自殺也不晚。”

扶蘇聽不進去,他已然心灰意冷,沮喪、失落、痛苦到極點。加上使者催促,扶蘇還是自殺了。臨死前,他給蒙恬留下一句悲哀的話:

“父親賜兒子死,何需再請求。”

蒙恬和扶蘇不同,扶蘇情願服輸,他不!他堅決不肯自殺。使者也沒轍,隻能把他交給官吏,囚禁在陽周。

李斯、趙高這邊,聽到扶蘇自殺的消息,心中一塊石頭落地。胡亥再無憂慮,有心想釋放蒙恬。碰巧這時候,去替秦始皇祝禱山川的蒙毅回來了。趙高便對胡亥說:“先帝想舉賢能者立為太子已經很久了,而蒙毅卻進諫說,這樣不妥。不如殺掉他。”

胡亥聽從了趙高的話,將蒙毅囚禁在代郡。

之後,出遊回歸的一行人,從井陘到九原。這時候,已經是炎熱夏天了。轀輬車裏發出一陣陣刺鼻的屍臭。李斯和趙高命隨從的官員用車子運來鮑魚,放進轀輬車中,以掩蓋秦始皇屍首的臭味。直到回鹹陽後,才宣布發喪,由太子胡亥繼承皇位。

秦始皇真的死了。趙高、李斯都保全了自己的地位,而那個“今年祖龍死”的恐怖預言,始終是一個謎。

從某種程度上說,“今年祖龍死”的神秘預言,加速了秦始皇的死亡。這顯得有些荒唐,堪稱暴君的秦始皇最終竟然是被忠於他的人所害,荊軻要知道有這一出,當初還會行刺嗎?有些曆史之謎永遠解不開,但都無窮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