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3 / 3)

二、近代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水平

(一)研究現狀

1.國內

國內關於早期中國現代化的研究,改革開放以前,學術界主要是研究中國經濟現代化,尤其以中國早期的工業化居多。20世紀50年代,學術界興起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討論熱潮,這種討論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學術著作都相當多。從對現代化的認識角度來講,有的學者認為“現代化即資本主義化”,資本主義萌芽就是現代化的開始。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西方現代化的理論被介紹到中國,促進了中國現代化的研究。這一時期不僅係統地引進了西方現代化理論,而且從現代化理論出發,從哲學、經濟學、曆史學、社會學等學科角度去探討中國的現代化。著名學者羅榮渠先生是中國較早進行現代化理論研究的代表之一。他撰寫了眾多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並組織翻譯了西方學者有關現代化理論的著作,全麵介紹了西方現代化理論和中國現代化的曆史進程。如1993年出版的《現代化新論》,對“二戰”以後西方現代化理論產生和發展過程、不同流派、特征和發展趨勢作了全麵的闡述,同時對中國現代化的曆程進行了論述;又如譯著《現代化理論與曆史經驗的再探討》,把世界各國研究現代化的知名學者的論著有選擇地翻譯過來,這些都大大地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研究。這一時期的研究除了對西方現代化的理論進行介紹外,從史學的角度來講,還有兩大熱門話題,一是關於近代資本主義的研究。以吳承明先生為代表,他主編了一部三卷本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主要從經濟發展史的角度來研究中國的現代化,可以說涉及經濟現代化的方方麵麵,如資金、市場、人口與勞動力、物價、財政、貨幣等,作者進而提出了“現代化即資本主義化”的結論。二是出現了“文化熱”,重點在於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中西文化關係等方麵的問題。邵漢明主編的《中國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作了全麵係統的介紹。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從政治製度、社會階層、社會生活的演變等方麵去論述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可以說這一時期,由於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引進和介紹,大大推動了中國史學研究的發展和繁榮,不僅開辟了許多新興的研究領域,而且帶來了新的史學方法,如法國年鑒學派、英國的馬克思主義學派(或稱新社會史學派)、美國的社會科學史學派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80年代研究的基礎上逐漸出現了一些從宏觀上全麵考察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專著,如許紀霖、陳達凱主編的《中國現代化史》,其中第1卷論述了1800~1949年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又如虞和平主編的《中國現代化的曆程》(3卷本),全麵論述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160餘年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曆程。作者將中國現代化概述為三條道路:1949年10月以前,以資本主義現代化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到1978年,是“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1979年之後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本書視野開闊,時間跨度大,用現代化這條主線將中國這160年的曆史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斷代專史,有助於推動現代化理論與中國曆史實際相結合的研究。

港台學者對中國現代化的專門研究要早一些,成果也比較多。如台灣著名學者張玉法在1980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化的動向》一書,認為現代化的演變是向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麵推進的。深度是指由物質層麵進入製度層麵,再向思想層麵推進;廣度則包括知識、政治、經濟、社會、心理共5個方麵,作者以此來論述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香港中文大學金耀基教授則撰寫了《從傳統到現代》、《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等書,著重從中國人的民族性、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等方麵來探討中國現代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