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言(1 / 2)

古詩雲:“荒荒大漠天,落日古城邊。關有秦時月,村餘漢代煙。單於空築壘,王霸自耕田。俯仰情何極,遺蹤吊昔賢。”此為清代陸應穀之《廣武作》,詩中昭示廣武城亙古滄桑、雄關沙場與民族多變之曆史。中原帝王為了防止北部馬背上的民族南下侵擾,從戰國起就在此沿山脈築長城,而後的曆朝曆代不斷為此添磚固土,並在長城的北處置前哨、關隘,南邊建防城、營地,廣武由此誕生!“殺氣朝朝衝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廣武史上,曠古蒼涼的鼓弦深處,演繹出悲壯粗獷的千古絕唱。歲月的塵埃,承載文明與進步的重量。屯兵雄風、民族融合、滄桑古韻的邊塞雄關,向空曠的原野綿延吟唱,悠揚傳頌著千古春秋之風貌。古老而神秘的漢墓群,長眠著無數戍邊衛國、馬革裹屍的將士。星羅棋布、參差錯落的封土堆,綠草淒淒覆蓋其上,別有一番悲涼氣氛。它們或連綿起伏或散若丘狀、或墓崇塚峻或墳矮堆低,逶逶迤迤,蒼蒼莽莽,鑲嵌在廣武城北一片遼闊的平原上。“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秦漢時,曾有多少將士出雁門,抗虜夷,魂鑄萬裏長城,骨拋百畝荒塚。“飲馬長城窟,城下皚皚征人骨”,“金戈鐵馬入夢來,壯士征戰何須還”。土石一方,乃血肉之軀;磚瓦一拱,為將士靈骨。光陰荏苒,歲月消逝,古墓深埋的戍士,執意恪守千年,折射一圈又一圈的曆史年輪,盡展雄渾氣魄。

“寒沙迷騎跡,朔風斷邊聲。”從茫茫天地烽火彌漫到硝煙散盡山水重光,廣武古城一路風采、一路收獲,曾上演過無數驚心動魄的曆史活劇。旌旗獵獵,鼓角爭鳴;狼煙彌漫,戰馬縱橫;虜夷竇武,漢民揚威;金戈鐵馬,劍拔弩張。此一時,中原農耕,彼一時,北地遊牧。千年的風骨、千年的神韻、千年的傳奇,盛滿軍事、商旅、民族融合的執著場麵與“沙場秋點兵”的雄渾氣勢,彙集雄關之豪氣,凝成亙古之文明。其曆史文化內涵豐厚,軍事景觀源遠流長,為國內罕見。廣武古城猶如一座封塵許久的曆史、軍事博物館,蘊藏著燦爛的輝煌,又像一枝古老而瑰麗的花朵,搖曳出千年的芬芳。

橫亙在廣武兩邊的內長城,聞名遐邇,披掛悠久曆史的榮耀,閃爍絢麗多彩的光芒,延綿起伏如一條遊戈巨龍,盤踞在崇山峻嶺之巔。山高嶺峻,烽台如林,敵樓矗立,氣勢磅礴。它沒有擎天的高傲,沒有恢宏的張揚,隻有壁壘的偉岸,昂然的森嚴,恪盡守護的職責。彌漫硝煙,千年風雨,曆經悠悠歲月,雖有泥的孕育,石的錘煉,可鋸齒長城上的斷壁殘垣、斑斑駁駁,似訴說著古長城曾有的磨難與滄桑;而牆體的磚石,又像曆史的骨骼,昭示曆史的縱深。它從曆史上的戰國出發,走進明朝的坎坷,麵對著高天流雲,如今仍傲首蒼穹。

與廣武城唇齒相依的是“天下九塞,勾注其一”的雁門關(漢代前稱塞,漢代後稱關)。山上峰巒疊嶂,雲煙籠罩。關牆雉堞密集,烽堠遙相呼應,東西兩麵將大石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連為一體。該關城“城隨山勢轉,關並塞雲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曆朝曆代都視為拱衛京都、屏護中原之兵家重地,其以要塞、險峻和曆史上多戰事聞名全國。在其曆史鼎盛期,號稱“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傅山先生手書對聯)。關前有“兩關四口十八隘”,關後有“三十九堡十二聯城”。雁門關道,傍山就險,屹為巨防。雁門關東西兩山崖峭拔,中有路。絕頂置關(西陘關),盤旋崎嶇;奇峰拱衛,高接雲天。清朝代州人馮壁《雁門形勝》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