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係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弘教大師賜紫僧澄潤楷書。
畫家竇恭描繪的政教兩方辯論的場麵形象生動,玄宗神態莊重,姿態從容;勝光則沉著應對,不卑不亢。服飾的線條堅實流暢。充分體現出元代人物畫的最高水平,在衣褶處理上采用的折筆和頓筆,也成為後世人物畫的典範。和關於達摩的兩塊畫像碑較為著名。
《義勇武安王像記碑》刻立於正德八年(1513年),碑版兩截。立石者是羅崇奎,刻畫者是蕭大綱,他們的名字就刻在碑版的左下角,名前有“陝西長安”四字;羅崇奎名字下麵為“叩首立石”四字。可見對“義勇武安王”的尊崇。
原來“義勇武安王”就是三國時的關羽,後世通稱“關公”、“關帝”,人們對“漢壽亭侯”的頭銜比“義勇武安王”熟悉得多。
此碑全稱是《義勇武安王神像記》。碑文楷書,所記乃關羽的生平事跡:
王姓關氏。三國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人也。偉貌修髯,勇敵萬夫。事蜀,官拜前將軍、假節鉞。收江南諸郡,威震華夏。當時,孔明美其絕倫逸群,史稱其為……有國士風誌。謂其歿而為神。代封壽亭侯,加封義勇武安王。有子二,曰(關)平、曰(關)興……平生以忠義自許,正直而回契。魚水於先主;效丹誠於曹公……王之威靈世共知之……·王之正氣即天地之正氣;王之威靈即造化之威靈。譬之日月麗天,有目者共睹,雷霆震地,有耳者共聞。……
最後說“用是刊像以表微誠於萬一雲”。
人物圖像以減地線刻和陽平麵陰線刻等混合手法刻出。關羽提刀躍馬,人與馬作瞬間回眸狀,須髯、馬鬃迎風飄動,馬蹄下為山石草木,更顯天馬行空,耀武揚威的神態。整幅作品,線條剛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顯示出刻畫者功力之精和造詣之深。即使放在中國人物畫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有一位風顛和尚畫出兩幅達摩的圖像,即“東渡像”和“麵壁像”,上石之後各有題跋,采用傳統中國畫的題跋形式,均放在左上角,一為楷書,一為行草。跋文為四句偈語。
達摩是印度高僧,在南朝梁代普通元年(520年),經過三年海上漂泊來到中國廣州,在光孝寺傳教講道,宣傳大乘佛教。後被虔誠奉佛並且廣有功德的梁武帝邀至建康(今南京),滿以為能得到達摩的讚揚和充分肯定,可是,達摩卻說他並無功德,理由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功德。”兩人話不投機,梁武帝很是失望,達摩受到怠慢。公元526年,達摩在建康待不下去,便渡江北上,擇地修行、傳教。傳說達摩在長江邊折枝葦葉作舟,渡江而去,這就是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渡江後於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從洛陽來到嵩山少林寺,麵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為之壁觀婆羅門”(《五燈會元》卷一)。據說達摩麵壁九年,終於創立禪宗,成為佛祖。後來把衣缽傳給了為求佛法在達摩洞前立雪、斷臂的神光(後改慧可),成為禪宗二祖。
《達摩畫像碑》在廣州光孝寺還存有元代刻立的二通。1935年在河北磁縣禪宗二祖(慧可)塔下,曾出土過梁武帝篆刻的《達摩大師碑》,在少林寺西北二公裏的初祖庵裏,有明代刻立的《達摩麵壁像碑》;宋代黃庭堅書寫的《達摩頌碑》的碑額隸書“祖源諦本”四字,碑文行書16字是“少林九年,垂一則語,直至如今,諸方賺舉”。碑首有線刻的達摩麵壁圖。在南京南浦口大頂山獅子峰下,還有一塊刻立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的《達摩一葦渡江碑》,碑上所刻的達摩絡腮胡子,圓瞪雙眼,與明崇禎年間風顛和尚刻畫的形象非常相像。風顛的畫像有靜有動,正側不同,卻神采奕奕,衣服的線條簡潔大方,疏闊瀟灑。江水的波浪和座下的蒲團,寥寥幾筆,精練鮮明;渡江像中,胸前和小腿的體毛曆曆可見。麵壁像的側麵高鼻深目,一看便知是印度高僧。這些人物畫像碑,在完全不用物體的固有色,並排除條件色,根本不考慮光影效果的情況下,全部造型僅靠線描表現輪廓和細節,把線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這在繪畫史上也是巨大貢獻。
兩通畫像碑上均書“己巳仲冬”字樣,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隻有崇禎二年是己巳年,即1629年。這就是兩通碑刻立的時間。
圖畫碑中花鳥畫的碑刻也不少,其拓本完全可以作版畫欣賞,隻不過版畫通常指木版畫,而非石版畫。
安徽省馬鞍山市采石磯碑廊中,有一通宋刻的《文同畫竹》圖碑。碑版上的竹為陰線刻。用筆勁健,刻工精湛。
文與可(1018—1079年)是北宋畫家文同的字,他是蘇東坡的表兄,蘇軾稱讚他詩、詞、書、畫“四絕”。蘇軾文集中,關於文與可其人、其畫的詩文十七八篇(首)。他在《文與可字說》一文中稱讚其為人雲:
與可之為人也,守道而忘勢,行義而忘利,修德而忘名;與為不義,雖祿之千乘不顧也。
在《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一文中寫道,文與可曾教他如何畫竹:
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