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盡量避免承擔那些你不能直接控製的工作
如果項目中的主要或是關鍵人員不是向你彙報,而且你並未得到足夠的授權,就不必自告奮勇地站出來。同事間的相互幫助不是用這種方式表現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那些能真正給你事業帶來發展機會的工作中吧。
(三)警惕職場無間道
職場“五大笨”你有嗎
眼看你的同事升官的升官,加薪的加薪,你卻原封不動。這是怎麼回事?也許你因此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怨聲不絕。出現這種情況,你有沒有想過從自身來尋找原因?當然,這種情況落在你的頭上,不一定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的人際關係不足。如果你人際關係不好,你就不會出頭,這是殘酷的事實。為了以後的發展,請你細心閱讀下麵的幾點,這些可能是你停滯不前的原因。
笨事1:你覺得把分內工作做好就夠了
錯了!工作能力、效率、可信賴的程度,甚至你的學曆,都不會是單一指標,也不會是最重要的。每人有每人關心的事務與優先順序,學習如何調節與上司或同事之間的重心,這就是所謂的公司politics(政治)。不管你如何憤憤不平,你在這公司的前途,從如何麵對小爭執、口角到擺放文具,到這個月誰多休一天假都有影響。
笨事2:你不理會謠言
錯了!謠言是公司的生命力,山雨欲來前的風向征兆,很多事情的跡象從謠言開始,即使謠言的細節都不對,但是無風不起浪,你可以推測出些端倪。
大原則就是:你有興趣聽,但不要讓大家都公推你是“廣播電台”。
笨事3:你認為同事可以是患難知己
錯了!權力與金錢常常會改變許多人的想法,尤其是關係到一人的前途時。最不幸的一個個案是萊溫斯基與琳達崔普,你的交談被錄下來……
笨事4:你忽略輕視你的敵人
錯了!大部分人認為朋友給我們最大支持,敵人企圖傷害我們,捏造莫須有,不去理會他。事實上,朋友說好聽的給你聽,保護你,你的笑話即使難聽,他們也會說好笑。相反的,你的敵人恨不得抓到你的小辮子,你一出錯,他們馬上指責,不會保留,他們攻擊你最脆弱的地方——朋友絕不會出現的地方。所以正視敵人著眼處,這個好機會讓你可重新認識自己,彌補缺點,下次他們再來,你已經氣定神閑,準備好了。
笨事5:你常常很露骨地拍上司的馬屁
錯了!有些上司希望聽到所有角度的信息,但是大部分的經理級上司不會,他們也是普通人。也就是說,他們寧可聽到好消息而不是壞消息。你要找出他(她)真正讓你佩服之處,然後適時讚美,就像你的父母誇獎你房間很幹淨,當你考滿分時學校老師誇獎你一樣。“經理,你昨天的處理方式,讓我們能夠把任務順利進行,多虧有你出馬”。你看,沒有拍在馬腿上,以後你做事肯定會順多了。
為職場“受氣包”支招兒
1.遭遇“狐假虎威”的同事
支招:遇到這種同事,別先顧著生氣或吵架,更不能向老板告狀,那隻會招來更大的麻煩。既然已經成為同事,為了日後工作順利,應嚐試與她交朋友,想辦法改善關係,盡量不要發生正麵衝突。還有,要有防範意識,學會“留一手”,化被動為主動,實在不行再考慮跳槽不遲。
2.遭遇“工作狂”的老板
支招:遇到“工作狂”的老板,你就自認倒黴吧,辭職不是明智之舉。當一個好秘書,原則就是老板沒喊累時,你千萬別喊累,你得跟上他的腳步,這是秘書的職業準則。秘書一定要保持平常心,老板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3.遭遇愛“搶功”的上司
支招:遇到這種愛“搶功”的上司,這口氣的確難以下咽,與其恨得“咬牙切齒”,不如想辦法對付他。平日不妨在閑聊中多透露自己的工作進展,讓其他同事知道你在做什麼。有機會與其他領導接觸時,也要多談談自己的工作,讓上司無機可乘。一味地忍氣吞聲也不是辦法。
不要在職場中迷失自己
人在職場,往往身不由己,不是被知識淘汰,就是被職場淘汰,失業的危險信號總會頻頻閃爍。怎樣才能使自己始終穩如泰山,而無被裁之虞呢?
1.職業“迷茫族”
工作時間:即將工作或工作不足兩年
個性特征:眼光高,不願意從基層做起,更不願意被別人“使喚”。覺得自己還年輕,機會多的是,不找到順心的工作,寧可失業。
專家建議: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有吃兩三年“蘿卜幹飯”的決心,拋開急功近利的想法,不要盲目地為追求高薪或其他眼前利益而不停地跳槽。比如,明確自己的專業特點及發展方向,尋找新的工作平衡點,學會為自己減壓,確定跳槽的標準等。
企業觀點:坦率地講,現在最好的工作,還輪不到他們。年輕人對自己有所期待固然是好事,但一定要有針對性地確立目標,虛心、耐心、熱心、誠心應該是職場新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2.職場“打雜工”
工作時間:5年左右
個性特征:頻繁地更換工作、投遞簡曆,不論是體力還是腦力都有些力不從心。不在一個專業領域裏持續發展,頻繁更換工作使他們毫無專業競爭力可言,其結果就是使自己陷入失業困境。
專家建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盡快梳理以往的“打雜經曆”,從中找出自己的專業競爭力,把以前的“打雜”通過後天打造變成“打專”。行業不同、職業不同,對人才的要求相差極大,要知道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企業觀點:想獲得好職位、好薪水就要不斷提升自己,這是職場不變的法則。對於經曆複雜的求職者,我們會比較謹慎,他的經曆越豐富,給我們的感覺就越不踏實、不穩定。每個人進入一個領域工作,從一片空白到完全掌握,甚至到遊刃有餘,至少需要兩至三年時間。如果求職者每次的工作經曆都隻有一年左右,他的能力就很值得懷疑。隻有踏實做好當前的工作,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才能積累自己的職業含金量。
3.崗位“癌症患者”
工作時間:2年至5年
個性特征:公司由於並購、重組等原因,將簡單、重複性的崗位裁掉;或因為技術更新,一些臨時性的技術崗位或行政崗位也會被裁掉,那麼直接受衝擊的就是那些在崗人員,他們成了被動的失業者,失去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專家建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先行挖掘自己的職業氣質、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結構等方麵的特點,找出職業潛力在哪個專業領域可以被最大限度地挖掘,然後明確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專業崗位,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點,盡量保持專業經驗的可持續發展。處於低端崗位的職業人,最關鍵的是要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
企業觀點:人找崗位,崗位也在找人。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企業變革隨時有可能發生。跟不上企業變化的腳步,不能及時調整職業軌道、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迅速適應市場與崗位的需求,下一個淘汰的就是你。
4.昔日“職場貴族”
工作時間:8年以上
個性特征:這個群體擁有高學曆,拿著高薪水,身在高位。然而,職業市場瞬息萬變,金領人士的地位也可能發生動搖。新一代高知人群的產生、海歸派的崛起,使得他們的高薪地位岌岌可危。因此,社會上有人稱他們為“過氣經理人”、“折價精英”。
專家建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盤點自己現有的職業含金量,找準可持續發展的職業通道,適時考慮職業發展的變通性。另外,還應考慮職業經曆的連貫性,做適時的職業定位和經曆盤點,尋找最適合未來職業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保持並提升自己的身價。
企業觀點:已經陳舊的專業知識,沒有任何競爭力可言。企業要發展,需要掌握最新專業知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