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總參謀部先後製定了上百個作戰計劃,這些作戰計劃的代號有不少是以顏色來命名的,比如“綠色方案”(吞並蘇台德地區)、“黃色方案”(閃擊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紅色方案”(進攻法國第二階段)等等。其中最有名的還是“白色方案”,正是這個進攻波蘭的計劃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但澤危機
從歐洲近現代史來看,沒有一個國家像波蘭這樣飽經磨難。18世紀的時候,波蘭的西麵是普魯士,南麵是奧匈帝國,東麵是沙皇俄國,這種地理位置讓波蘭先後三次被瓜分,波蘭作為一個國家消失了123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才在英法的支持下重新建國。為了讓波蘭向東擋住蘇聯,向西壓製德國,英法將普魯士1793年從波蘭割走的港口城市但澤還給了波蘭。這個舉動讓希特勒耿耿於懷,他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曾這樣寫道:“一個膽敢吞並德國領土的波蘭是不可饒恕的。”其實除了但澤的歸屬,希特勒心中還打著小算盤:波蘭有豐富的煤礦資源,機械、造船業都很發達,占領它不但能以戰養戰,還能解決英法在東邊的一個幫手,這何樂而不為呢?1938年10月,在希特勒的指示下,德國外交部向波蘭政府提出了收回但澤的要求,德國軍方也製定了進攻波蘭的作戰計劃,即“白色方案”。
外交大博弈
波蘭政府收到德國人的外交照會後,從總統到外交部長都嚇怕了,波蘭哪裏是德國的對手啊!可環顧自己的左右,南麵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經被吞並了,東邊的蘇聯和自己關係緊張,一旦開戰肯定沒有鄰國伸出援手。無奈之下,波蘭政府隻好向英法求援。眼看希特勒把手伸向了波蘭,英法兩國這才明白希特勒才是歐洲最大的“演技派”,他在慕尼黑的表演分明是把大英帝國和法蘭西當成了傻子啊!1939年4月和5月,英法先後與波蘭簽訂了軍事防衛互助協定,以此向德國表明保護波蘭的“強硬態度”。可此時的德國已經不是那個在凡爾賽鎖鏈之下,隻有10萬陸軍的戰敗國了,德國的陸軍已經擴充到了51個師,其中有9個由III號坦克、輕型裝甲車和三輪摩托車裝備起來的精銳裝甲師;德國空軍擁有飛機4000多架,是英法兩國空軍飛機的總和;德國的軍火產量比1933年增加了9倍,軍火總產量已經相當於英美軍火產量的總和,這樣龐大的軍事力量可不是英法的口頭警告所能阻止的。為了順利吞下波蘭,希特勒還按照“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同蘇聯進行了談判。此前蘇聯一直希望和英法聯手遏製納粹德國在歐洲的擴張,可英法兩國和蘇聯並不在同一個戰壕裏。1939年8月23日,蘇德正式簽訂了有效期為10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看到蘇聯已經被自己穩住,急不可待的希特勒正式下達了進攻波蘭的第一號作戰命令,德國的百萬大軍在德波邊境上蓄勢待發。
閃電一擊
1939年9月1日淩晨4點45分,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德軍投入了54個師(包括7個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共160萬士兵、3600輛坦克、6000門火炮和2000餘架飛機。德軍分成了北方集團軍群(配置在東普魯士和捷克)和南方集團軍群(配置在西裏西亞和斯洛伐克)兩個攻擊集團,分兩路向波蘭的首都華沙發動了鉗形攻擊。按照軍史學家的說法,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機械化閃電戰”的開端。天空中,成群結隊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在尖聲吼叫,成百上千噸的航空炸彈傾瀉在波蘭境內的橋梁、鐵路、公路和飛機場上,數百架波蘭戰鬥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變成了一堆燃燒著的廢鐵。地麵上,上千輛III號坦克以每天數十千米的速度向前推進,在坦克的後麵是突擊火炮、摩托車和乘坐汽車前進的德軍士兵。在戰爭開始的第一周,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就已經深入波蘭境內數百千米,波蘭軍隊陷入了可怕的潰退之中,35個步兵師半數以上被德軍分割包圍,戰爭在這時已經變成了單方麵的屠戮。
盡管勇敢的波蘭軍民也進行了勇敢的反擊(比如在維斯瓦河畔,波蘭波茲南集團軍的騎兵們就揮舞著軍刀衝向了德軍的坦克),但戰爭理念和技術武器上的巨大差距卻不是勇氣所能彌補的。9月14日,德軍擊破了波蘭軍隊的抵抗,兵臨華沙城下。9月28日,斷水斷電,藥品和食物都極度匱乏的華沙城向德軍投降,波蘭輸掉了戰爭。在整個入侵波蘭的過程中,德軍以1.1萬人陣亡的代價取得了“空前的勝利”,7萬名波蘭士兵戰死,70萬人被俘,無數的平民流離失所。然而這一切不過是一場新的世界大戰的開端,更加慘烈血腥的戰鬥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