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末代皇帝威廉二世(2 / 2)

調整內政後,威廉二世又開始對德國的外交動起了手術。在俾斯麥時代,德國的外交政策就是“親奧、連俄、抑英、反法”八字真言,首相一直在極力避免德國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現在威廉二世掌權了,德國的外交政策有了180度的轉向,德國和“世仇”法國依然劍拔弩張,德國和俄國不再續簽俾斯麥時代出台的《德俄再保險條約》,雙方大打貿易戰;德國和英國失去了建立在血親關係上的“信任”,威廉二世對布爾人的“支持”和瘋狂的造艦運動都刺激著英國人敏感的神經。威廉二世用一種“熱情周到”的態度把一個又一個的國家送進了敵視德國的俱樂部,按照史學家的評論,“皇帝肆無忌憚地揮霍著俾斯麥的政治存款,終於把德國帶到了四麵楚歌的境地。”

走向戰爭

時間很快走到了20世紀初,登上皇位已經10多年的威廉二世滿意地注視著他的國家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春風”風馳電掣地發展。在這段時間內,德國徹底完成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鋼鐵年產量過千萬噸,居世界第二位;商船噸位過30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德國經濟整體實力超越英法,僅次於美國。蓬勃發展的經濟讓皇帝有些醺醺然,當他再看到德國那“屈指可數”的海外殖民地時,皇帝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莫大的“傷害”。於是,威廉二世開始對世界高呼:“德國需要在陽光下占1898年,德國出兵中國膠州灣;據一個位置!”1905年,德國向一心想獲得摩洛哥的法國進行了戰爭威脅。德國陸軍迅速擴充,克虜伯兵工廠接到了一個又一個的龐大訂單;德國海軍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經費支持,無畏艦的數量正在接近英國……

麵對德國的步步緊逼,一個由英、法、俄歐洲3大強國組成的協約國集團形成了。當威廉二世向身邊張望時,他發現自己的陣營裏除了老邁的奧匈帝國就隻剩下了態度曖昧的土耳其和意大利了,這一切都要歸咎於他四麵樹敵的外交政策。1914年6月28日,威廉二世的盟友、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這個突發事件徹底點燃了巴爾幹乃至整個歐洲的火藥桶,奧皇在得到威廉二世出兵相助的保證後,於7月28日對塞爾維亞宣戰;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以德國侵犯中立國比利時為借口對德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了。

倉惶下台

戰爭打響後,威廉二世逐漸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他的總參謀部,皇帝的主要責任是頒發鐵十字勳章和到各地做演講。隨著戰局的發展,威廉二世先後撤換了小毛奇和法爾金漢兩位總參謀長。1916年,德國公海艦隊還在皇帝的要求下和英國海軍進行了日德蘭大海戰。到了1916年和1917年,德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兵營,總參謀長興登堡和軍需總監魯登道夫成了德國真正的主宰,威廉二世被徹底架空了。1918年,德軍的最後攻勢徹底失敗了,老百姓的生活也窘困到了極限,戰爭已經打不下去了。11月3日,德國基爾港水兵發動了起義。不久,起義的烈火燃遍了全國。11月11日,德國談判代表團和協約國總司令福煦在貢比涅森林進行停戰談判。第二天,走投無路的威廉二世帶著孩子逃到了中立國荷蘭,霍亨索倫王朝壽終正寢。強橫一時的德意誌第二帝國也隨之滅亡。由於荷蘭王室和威廉二世“沾親帶故”,所以荷蘭人拒絕將威廉二世引渡給協約國,威廉二世這才逃過了一劫。1941年6月5日,威廉二世在荷蘭病逝,曾經的“雄心壯誌”最終都被黃土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