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到英國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你會在公墓的東側看到一座長方形的墓碑。墓碑上有一座巨大的頭像,虯髯叢生,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一頭沉思中的雄獅,而在墓碑的正麵則鐫刻著這樣的話語“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不錯,這座墓碑下沉睡的就是紅色導師卡爾·馬克思。
少年時光
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出生在了德國的特利爾城,這座小城位於摩塞爾河河畔,德國大文學家歌德曾經被這裏的景色深深吸引。馬克思的父親是特利爾高等法院的首席律師,母親則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他們的悉心關愛下,馬克思的童年生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1830年,12歲的馬克思進入了特利爾中學讀書。他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很好,這種語言方麵的天賦一直伴隨了他一生,他豐富的曆史知識讓校長對他讚賞有加,日後他果然成為了發現人類發展規律的曆史學家;不過馬克思的數學和物理成績比較糟糕。1835年,馬克思從中學畢業了,望子成龍的父親已經為他規劃好了人生,馬克思被送進了波恩大學學習法律。此時波恩大學的學習氛圍並不太好,過多的富家子弟讓學校裏流行著奢侈的風氣。深受影響的馬克思花費無度,欠下了不少債務,還因為醉酒喧嘩而被學校關了禁閉。父親知道兒子的所作所為後,並沒有對兒子嚴加訓斥,而是寫了幾封長信勸告兒子,最重的話也不過是“兒子,你的花銷可真不小。”為了讓馬克思能有個好的學習環境,父親為馬克思辦理了轉學手續。1836年10月,馬克思轉到了柏林大學讀書。
他的大學
柏林大學成立於1810年,他的創辦者是普魯士的教育大臣威廉·馮·洪堡(他被稱為“德國現代教育之父”)。這所大學裏最大的支出是科學研究,其次是教授的工資,最後才是校舍建設和其他開支,“為科學而生活”是這所大學的風氣。馬克思來到柏林大學後,被學校中的人文主義氣息吸引,他打算轉修哲學專業,這個決定直接影響了他的後半生。當時柏林大學的著名教授、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已經去世5年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在這所大學中有著深刻的烙印。馬克思如饑似渴地閱讀著黑格爾的著作,他很快就加入了大學中的“青年黑格爾派”。這是一群大學生、教授和評論家的組織,他們追求民主政治,堅持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擁護專製政府的“老年黑格爾派”格格不入。在“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中,馬克思的熱情、才能和不可動搖的意誌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以至於馬克思畢業後,不少學弟還從旁人的口中探尋著馬克思當年的英姿,其中就包括馬克思後來的摯友弗裏德裏希·恩格斯。1841年,馬克思從柏林大學畢業,他的畢業論文獲得了空前的好評,學校破例免除了其他科目的考試,授予了馬克思哲學博士學位。
《萊茵報》事件
畢業後不久,23歲的馬克思開始為傾向民主的《萊茵報》撰寫稿件。馬克思犀利的文筆和獨到的見解為報紙增色不少。1842年10月,報紙的股東們聘任馬克思為主編。馬克思上任後,《萊茵報》刊登了大量關心百姓疾苦、宣傳民主政治的文章,報紙的銷量直線上升,訂閱量從800多份飆升到了3400份。當地的政府官員原本還在幸災樂禍地等待著這份擅長“攻擊國家製度”的小報悲慘地倒閉,可一個黑頭發黑胡子的年輕人卻讓這份報紙起死回生,《萊茵報》的影響力正在向整個普魯士擴展。
盡管馬克思已經很講究鬥爭的方法,但政府的打壓還是在1843年降臨了,普魯士國內發生了“盜竊林木事件”。當時在普魯士的摩塞爾河兩岸有大片無主的森林和草地,一向是當地農民和牧民砍柴和放牧的地方。可一些貴族卻將這些土地霸占,宣稱農民拿走一草一木都屬於“盜竊行為”,而這個誣蔑還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出於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一個出版者的良心,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表了名為《關於摩塞爾河地區農民狀況的調查》的文章,強烈抨擊了政府的做法。《萊茵報》傾向於農民的觀點讓政府惱羞成怒,1843年1月19日,普魯士內閣會議通過決議,查封“影響極壞”的《萊茵報》。3月17日,《萊茵報》用紅色油墨印刷出版了最後一期。在這期報紙上,馬克思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新的戰鬥在彼岸等待著我們,在戰鬥中我們會遇到新的戰友。”幾個月後,馬克思輾轉來到了巴黎這個歐洲工人運動的中心。在這個新的戰場,馬克思寫下了著名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提出了依靠工人階級推翻剝削製度,建立平等社會的思想。不久,馬克思在巴黎也等來“新的戰友”,新的鬥爭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