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音樂之父巴赫(2 / 2)

18世紀的德國貴族們雖然喜愛音樂,他們也建立了許多宮廷樂隊,但音樂藝人卻不受世人的重視,他們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仆役看待。巴赫雖然是這一時代少有的音樂天才,也難以擺脫這種命運。他並沒有像以後的莫紮特和貝多芬那樣,活著的時候就享有盛名,而是始終在為填飽一家老小的肚子而努力工作(巴赫是位“高產”的父親,他一生共有20個子女,其中11個早年夭折),巴赫始終未能遇到懂得欣賞他音樂的伯樂。據說他最後的“雇主”萊比錫教會原本希望能夠找到一位“一流音樂家”,隻是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才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巴赫。

德國的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說過:“天才如果不是誕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中,就是降臨到生活十分艱辛的階層裏。”此話用在巴赫的身上真是恰如其分,坎坷、挫折、打擊……這些灰色調的詞語纏繞了巴赫的一生。他10歲的時候就已經父母雙亡,35歲的時候他摯愛的妻子也撒手人寰,60歲的時候連續失去了6個子女……不過讓世人感歎的是,巴赫9個成年的子女中有4人成為了鼎鼎有名的音樂家,巴赫家族的榮光繼續傳遞,音樂仿佛成了這個家族最耀眼的勳章。

巴赫晚年為醫治眼睛曾做了兩次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巴赫在世時,他的作品鮮為人知,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認可。巴赫去世後,莫紮特和貝多芬發現了他作品的寶貴價值,巴赫音樂的完美、深刻才為世人所知。當貝多芬首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時,就情不自禁地感歎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再晚一些的肖邦、李斯特等人都將巴赫的作品奉為經典,巴赫的價值這才真正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