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家喻戶曉;他一生曲折坎坷,身後留下了寶貴財富;他就是西歐近代音樂的開山鼻祖——巴赫,他的許多作品在今天仍然是著名音樂學院的必修曲目,後世的史學家甚至稱他是“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不幸的童年
1685年3月21日,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聲,一個名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男嬰出生在了德國中部的愛森納赫。雖然這隻是座人口過千的小城鎮,但文化氛圍很濃,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還刻有“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跡。巴赫家族也是當地的音樂世家,巴赫的祖父輩中有兩位是著名的作曲家,巴赫的父親是一位傑出的小提琴手,他的幾位叔叔也是當地頗有名望的音樂家。良好的家庭環境和音樂傳統,對於極具音樂天賦的巴赫來說真是上天賜予的寶貴財富。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巴赫9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因病逝世了。一年以後,巴赫的父親也因為悲傷過度而告別了人世,幼小的巴赫隻得靠哥哥來撫養。
小小年紀就成為孤兒,也許隻有音樂才能撫慰巴赫的心靈上的創傷。可巴赫的哥哥卻禁止巴赫踏入音樂的世界半步,還將家族中收集的珍貴樂譜全部鎖起來,不讓巴赫翻閱。小巴赫隻好在夜晚偷偷取出曲譜,然後悄悄地抄寫下來。這樣持續了半年之久,噩運再次降臨到巴赫的頭上。一次偶然的機會,巴赫的哥哥發現了巴赫的行為,暴跳如雷的他將巴赫辛苦抄寫的手稿全部撕毀。哥哥蠻橫的舉動深深刺痛了巴赫幼小的心靈。也許這個殘缺的家根本就不是自己停留的港灣,於是巴赫15歲時,離開了這個令他傷心的地方,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憑借著自己美妙的歌喉和出色的小提琴、管風琴和古鋼琴的演奏技藝,在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的唱詩班中任職,同時他還進入神學校學習。童年的遭遇使巴赫具有了極強的生活自理能力,雖然經濟拮據,但是他發奮圖強,靠獎學金進入了呂奈堡的聖·米歇爾學校。在校學習期間,他如同一隻勤勞的蜜蜂,四處尋找並貪婪地吸取營養,學校的日子就這樣在忙碌之中度過了。1702年巴赫從學校順利畢業,第二年就在一家室內樂隊擔任小提琴演奏樂師。在之後的20年中,巴赫多次更換工作,他做過教師、作曲家、樂隊指揮等工作,但他最純熟的音樂技能還是曼妙的風琴演奏。1723年,38歲的巴赫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擔任歌詠班領唱,這份職業一直伴隨了他27年,直到他離開人世。
生活寫照
延伸閱讀
多產作曲家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羅萬象,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他的作品包括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其中比較有名的代表作品有:《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6首、《平均律鋼琴曲集》、《咖啡康塔塔》、《馬太受難曲》等等。巴赫本人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將這些精神帶到了音樂作品之中來,因而他的音樂往往朝氣蓬勃,人情味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