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混亂的空位時代(1 / 1)

在德意誌的曆史上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國家居然沒有一位強有力的至尊,群雄並起,無數熾熱的目光盯著華貴的王座,這就是德意誌曆史上著名的空位時代。

種下惡果

上一個故事我們講過,腓特烈二世頭上的王冠多得嚇人,據說這位國王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眾多的王冠整齊地放在眼前,然後一個個地觀賞。在世人的眼中,這些王冠中最閃亮的兩頂當然是德意誌國王和西西裏國王,可終其一生,腓特烈二世都熱衷於稱自己為“西西裏國王”,而很少稱自己為“德意誌國王”。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意大利南部,頭上雖然頂著德意誌的王冠,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治理西西裏王國上,對德意誌的政治、經濟缺乏一個君王應有的關心,他甚至都不能用德語流利地對話。腓特烈二世把那些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事務統統交給德意誌王國的諸侯來管理,諸如關稅權、開辦集市權和鑄幣權都落入了諸侯的手中,這些諸侯逐漸發展成為了獨立的邦國。這種放權讓諸侯的勢力飛速增長,雖然在政治強人腓特烈二世高超的手腕下,諸侯們一直保持著對王權的謙恭和畏懼,可隨著腓特烈二世的去世,他的繼承者再也沒有能力壓製住野心勃勃的諸侯,大混亂的時代就此開始了。

皇位空缺

腓特烈二世去世後,他的兒子康拉德四世繼位。可這位新國王僅僅戴了四年的王冠就去世了,德意誌也就進入了沒有皇帝的空位時代。康拉德四世去世後,部分諸侯將荷蘭伯爵威廉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位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王位還沒有坐熱,就被反對他的諸侯暗殺了。國不可一日無君,1257年1月,德意誌的各大諸侯在科隆召開了帝位選舉大會,實力強大的萊茵伯爵等選帝侯將英王亨利三世的弟弟、康沃爾伯爵理查德推選為皇帝。這樣英格蘭是高興了,可法國人卻不願意了。同年4月,在法國國王的支持下,特裏爾大主教聯合其他選帝侯另選了腓特烈一世的曾孫阿方索十世為皇帝,這樣便出現了由英法兩國各支持一個德意誌國王的滑稽局麵。實際上,這兩位皇帝都不是合格的人選,理查德隻是以考察的名義到過德意誌,他在德意誌既無聲望,又無根基;阿方索十世雖然是腓特烈一世的子孫,可他此前卻沒有踏入德意誌王國半步,除了他的血統,他本人和德意誌再也沒有其他的聯係。不過,諸侯們根本不在乎他們的能力和資曆,兩個聽話的傀儡才是諸侯們所希望的。就這樣,從1254年到1272年,德意誌要麼沒有皇帝,要麼就一下子出現了兩位名義上的皇帝,此時的皇帝大都坐在寶座上做做表麵文章,而非名副其實的統治者,“空位時代”這個名詞也就誕生了。

深遠影響

1272年,理查德去世。經過羅馬教皇的努力,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一世當選為德意誌皇帝,從而結束了德意誌曆史上的沒有皇帝的空位時代。魯道夫一世能得到諸侯們的“擁戴”,實在是因為他的實力太弱,地盤太少,諸侯們這才放心地讓他登上了帝位。不過,空位時代的影響並沒有就此結束。在此後的幾十年裏,帝國四分五裂,德意誌諸侯每次推選皇帝時,總是希望選出一個沒有太大實力,能夠為諸侯服務的“傀儡皇帝”,而不是一位權力欲望強大的實權皇帝。所以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裏,皇帝總是由不同家族的諸侯交替擔任。隨著政治勢力的優勝劣汰,德意誌諸侯中逐漸形成了三個有能力問鼎皇位的大家族,它們分別是巴伐利亞的魏特爾斯巴赫家族(一次上台),波希米亞的盧森堡家族(兩次上台),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四次上台),這些家族圍繞著皇帝寶座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血腥的政治鬥爭一直持續到了14世紀上半期。在此後的100多年裏,德意誌的諸侯們互不相讓,德意誌始終沒能成為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國家。到了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前夕,德意誌境內有七大選帝侯,十幾個大諸侯,200多個小諸侯,上千個獨立的騎士領地。當時德意誌王國的國土麵積並不大,卻出現了這麼多的割據勢力,也難怪德國的統一要遠遠落後於他的鄰居——法國和英國。

延伸閱讀

選帝侯

選帝侯是德國曆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它指的是那些有資格選舉德意誌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諸侯。選帝侯的出現嚴重削弱了皇權,加深了德意誌的政治分裂。1356年,盧森堡家族出身的德意誌國王查理四世為了謀求諸侯對其子繼承王位的承認,在紐倫堡製訂了著名的憲章《金璽詔書》,從法律上正式確認大封建諸侯選舉皇帝的合法性。詔書確立了帝國的七個選帝侯,分別是三個教會選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裏爾大主教;四個世俗選帝侯: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侯爵,萊茵伯爵和捷克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