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來,惱羞成怒的腓特烈一世分別於1158年、1160年兩次進軍意大利。前一次戰爭,紅胡子的軍事暴力壓倒了起義者,城邦同盟被迫投降。但是後一次戰爭卻打得曠日持久,新任的羅馬教皇亞曆山大三世早就看不慣對教廷指手畫腳的紅胡子,他宣布將腓特烈一世革除教籍,並表示支持城邦同盟的鬥爭。這個消息讓意大利的城邦喜出望外,堅定了他們鬥爭到底的決心。腓特烈一世聽到這個消息後暴跳如雷,發誓一定要徹底消滅這些“不知死活”的反對者。經過了兩年的戰鬥,城邦同盟的大本營米蘭還是被攻陷了,米蘭的代表穿著麻布衣、光著腳來到軍營中向腓特烈一世請降。可腓特烈一世絲毫不講情麵,他命令士兵將米蘭居民趕到城外,並在城市中心廣場上挖出深溝,使其成為寸草不生的地方。為了震懾起義者,他還命令士兵將俘虜的頭顱砍下,拿來當球踢,以此來侮辱米蘭的民眾。軍事上的勝利讓腓特烈一世得意忘形,他在發布文告時還不忘往自己臉上貼金,稱自己是:“上帝所加冕的、偉大與和平的使者,光榮的勝利者與帝國不斷的擴大者,羅馬人的皇帝腓特烈。”
兵敗意大利
腓特烈一世的屠城暴行並沒有嚇倒意大利的城邦,反而激起了意大利人反抗殘暴統治的勇氣。1167年,威尼斯、維羅納等意大利城邦組成了新的“倫巴第同盟”,教皇迅速表示了對倫巴第同盟的支持。看到意大利人的起義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腓特烈一世隻好又發動了第四次侵略戰爭。戰爭一開始,腓特烈一世的大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羅馬,教皇亞曆山大三世見大事不好,早早就逃出了羅馬城。可接下來的戰鬥卻陷入了僵局,腓特烈一世的軍隊遭到了意大利人民的頑強抵抗,軍隊裏瘟疫流行,數千名驍勇的老兵被疾病奪去了生命。眼看著自己掉進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腓特烈一世隻好丟下部隊,化裝成農夫逃回了德意誌,這是腓特烈一世在意大利遭受的第一次慘敗。
以皇帝之尊居然要化裝逃跑,這對腓特烈一世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他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恨。1174年,腓特烈一世重整旗鼓,率領著數萬大軍第五次進軍意大利。此時加入“倫巴第同盟”的意大利城市也增加到了22個,同盟麾下的軍隊也不再是拿著棍棒和鋤頭的農夫,而是身經百戰的戰士。戰爭剛一開始,同盟還想通過和談解決問題,但是腓特烈一世拒絕和談。1176年,最後的決戰在米蘭附近爆發了。戰鬥打得天昏地暗,腓特烈大軍在眾誌成城的意大利人麵前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腓特烈一世也身受重傷,隻得率領著自己的殘兵敗將放下武器,向“倫巴第同盟”投降。
1177年,腓特烈一世被迫與教皇亞曆山大三世簽訂了《威尼斯和約》,腓特烈一世同意歸還教產,同時不再插手教皇國的內部事務。為了表示自己悔改的“誠心”,腓特烈一世還“虔誠”地跪在亞曆山大三世的腳下親吻了教皇的腳。想當初因為不願意給教皇牽馬,腓特烈一世就進行了一場血腥的屠殺,現在身為戰敗者腓特烈一世卻欣然接受了如此的待遇,曆史在此時真是充滿了諷刺的味道。1183年,腓特烈一世與“倫巴第同盟”簽訂了《康斯坦茨和約》,廢除了隆卡利亞會議的一切決議。雖然腓特烈一世在戰場上一敗塗地,但是他畢竟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於是“倫巴第同盟”允許腓特烈一世在名義上保留人事任免權,並且規定“倫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時必須做好接待工作,總算是給腓特烈一世保留了一點顏麵。
1186年,腓特烈一世對意大利發動了第六次進攻,也是他最後一次進攻意大利,但是這次進攻仍然以失敗告終。1189年,67歲高齡的腓特烈一世在征戰途中掉進了河裏,沉重的盔甲讓他變成了水中的“秤砣”,這位雄心勃勃、戎馬一生的皇帝最終以這樣一種方式告別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