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就是這樣的,出去不可能不吸汽車的尾氣;水和食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汙染。實際你就是那個“小老鼠”。這種環境下,為什麼有的人患癌,有的不患癌,原來個人的心境和經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關於生活事件與癌症之間的關係,小鼠實驗很能說明問題。
同樣,也是這兩位科學家,他們又做了小鼠應急防衛能力與腫瘤細胞增長關係的研究。這個實驗也很有意思。這回用的實驗小鼠,不是隨機分成兩組,而是把實驗鼠分成兩組,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強的是一組,另一組是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弱的。
如何判斷老鼠的應急防衛能力呢?他們采取兩種方法,一種在小鼠的足墊下麵裝一個電極板。小老鼠踏著電極板,看它的反應,它在零點零幾秒之內反應,反應越快,說明它的應急防衛能力越強;反應越慢,說明這隻小鼠比較遲鈍,應急防衛能力越差。也可以采取自然抓取的方法,區別它們的應急防衛能力。一籠子實驗用的小鼠,實驗人員去抓取。實驗人員伸手去籠子,很容易抓到的小鼠就是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差的。非常不容易抓到、活蹦亂跳的小鼠,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強。
同樣,在兩組小鼠腹腔注射同等量的活的癌細胞,每個小鼠注射2毫升,注射到小鼠腹腔裏,兩組都這樣注射,注射完了發現,結果是不同的。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強的小鼠,注射活的癌細胞,癌症發病率很低,病死率也很低;應急防衛能力比較差的,注射活的癌細胞後,癌細胞在體內迅速繁殖,很快造成動物死亡。所以,應急防衛能力對於腫瘤細胞的增長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也是一樣,應急防護能力比較強,說明免疫係統比較活躍,可以控製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如果成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應急防護能力很差,免疫係統功能低下,癌細胞很容易增長。這是我們談的第二個問題。應付能力,或者叫承受能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與癌症的發生、發展有關的一個因素。
英國有一家皇家馬斯頓醫院,醫院裏有一位麥迪·沃克森醫生。他做了一個“癌症患者情緒反映狀態的評估”的研究,這個研究很有名。他的研究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不容易,實驗觀察了整整10年。
沃克森在皇家馬斯頓醫院對確診為癌症的病人,開了住院通知單,準備入院接受治療之前,他對每個病人都要做一個情緒狀態的評估。就是說,當病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當時是什麼樣的情緒狀態。沃克森把人的情緒狀態分成不同的等級,A、B、C、D等4大類。
第一類A類是最好的情緒狀態。病人雖然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但是相信自己能渡過這個難關,能戰勝這個疾病;病人也相信醫學,相信醫生,相信醫院,自己會好的,這是很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D類是最次的那一類。一旦得知自己患了癌症,馬上就心灰意冷,認為一切都完了,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
評估完了,沃克森不管了。病人入院該做什麼治療,就做什麼治療。出院之後,沃克森繼續跟蹤觀察病人,觀察1年、2年……一直觀察5年。5年之後,沃克森得出非常有意思的結論。他發現,當時情緒反應是A類的病人,5年以後75%都健在,而當時情緒反應狀態屬於D類的病人,5年之後存活的不到20%。
這個差別是非常明顯的,也就說明一個問題:當一個重大事件發生之後,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對於疾病的恢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