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長期嚴格控製飲食,堅持大半輩子,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長期治療的成功率,隻有10%~20%,也就是說,十個人減肥,能達到目的的人,也就是一兩個人。
為減輕體重而節食,絕不是一個意誌力的問題,它是一個人與自己的生理現象作鬥爭的過程。人的身材和體型,胖瘦和高矮,都各不相同。就是一家人,盡管飲食相同,胖瘦也不會都一樣。這是因為每個人都具有特定的遺傳“密碼”,節食和體育鍛煉起著一定的作用,但是,這一切隻能在遺傳所限定的範圍內進行。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醫學家曾經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研究。他們在監獄裏讓自願參加試驗的囚犯們,放開肚皮大量進食美味佳肴,沒有多長時間,犯人們的體重很快就增加了,幾乎人人都增加了20%。當實驗結束,這些囚犯們恢複了平常的飲食,沒有了大魚大肉,進食量也和平常差不多。不久,幾乎所有人的體重,又都很快恢複到原來的水平。這項研究表明,減肥不易,增重也同樣不容易。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正常的體重範圍,增加三兩斤,或者減少三兩斤,可能沒有什麼大的困難,但是要想讓體重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減,就是一道難題了。
另外還有一項有趣的研究,這是在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裏進行的。參加試驗的是一群年輕的大學生誌願者,他們的身體一向非常健康。在試驗期間裏,一日三餐是按照營養學家們精心編製的食譜製作的,屬於“均衡型”節食飲食,對正常的生長發育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隻不過是食物中供給的熱量,隻有日常的一半。這也就是時下一些人經常采用的“科學減肥”了。
這項試驗總共進行了6個月,到試驗結束的時候,學生們個個都明顯地消瘦下來了,體重也大減。奇怪的是,經過這一段減肥以後,這一批學生變得特別能吃,用國外文獻的原話說,“異常貪食”,飯量比減肥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在減肥階段,他們每天食物中的熱量,僅有平常的一半;減肥以後,卻是平常的一倍。於是,沒有過了多久,這些年輕學生的體重就又恢複到減肥以前的程度。有趣的是,待到體重恢複到各自的平日水平,他們的食量也和平常日子一樣了,不再玩命地吃了。
以上兩組試驗,都是在醫生們的指導下進行的。其實,我們隻要回顧一下自己的經曆,可能都有類似的感受。
對於許多刻意減肥卻又“屢敗屢戰”的人來說,大量地減輕體重比保持超重的狀態更加危險。雖然減肥能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血壓下降,但是並沒有證據表明減肥能延長壽命。甚至還有試驗證明,體重反複地大起大落,對身體更有害。在這裏還可以舉出一個例子。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們,從1962年至1966年,對11703位城市居民的體重進行定期測量。到了1977年,他們發現,體重變化最小的人們,死亡率最低,而那些由於反複“減肥增重”的人們,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卻明顯增加。
讀者到此是否會提出一個問題:“依您看來,減肥是不可能的了?”
1996年西班牙出版的一家《改革16》雜誌上,引用了一位專家的話說,“肥胖症沒有辦法治療,隻能減輕,這就像近視眼,戴上眼鏡就可以看見了。”
我的答複是:“請保持健康的正常體重,一個無損於健康並且能夠保持的體重。”這種保持的方法,隻有一方麵控製每天的食物入量,另一方麵經常進行體育鍛煉。而那種輕輕鬆鬆、靠“靈丹妙藥”減肥的方法,大概並不那麼可靠。
1991年,美國史坦福大學有一份研究報告,學者們把119位超重的男子和112位超重的女人,分為3組。第一組:嚴格限製熱量和脂肪的攝入,即采用節食的方法;第二組:實行同樣的節食,外加體育鍛煉(每周3次“有氧健身法”,即散步、遊泳、慢跑、騎自行車等,每次至少1小時);第三組:進食不加限製,也不從事體育運動。一年以後,發現第一組受試者,比起第三組的人來說,當時身體的脂肪明顯減少。但是,第二組的人不僅減輕了體重,而且心肺功能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還有研究表明,隻要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甚至不用節製飲食,也能達到保持健康體重的目的。如果你能將控製飲食與體育鍛煉同進進行,會增加減肥的效果。因為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加能量的消耗,而且可以鍛煉肌肉,使肌肉不至於在減肥過程中也被消耗掉。
沒有不好的食物,隻有不合理的膳食。要在日常中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愛好運動的生活習慣,走路、上下樓梯、騎自行車、清掃房間、做飯等都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每天至少應以中等強度運動半小時。堅持控製飲食與增加運動相結合,持之以恒,才能長期保持健康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