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你可能想問:誰在管理這個龐大的細胞群呢?答案是基因在起作用。
基因在哪兒?基因在細胞核內,在細胞核的染色體內。每個細胞都有許許多多基因。
現在醫學家認為:人體細胞內都有原癌基因(但絕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細胞需要它嚴格傳遞生成的信號。沒有原癌基因,就不能完成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繁殖和分化。
為了“管束”細胞的瘋長,細胞裏還有抑癌基因。抑癌基因能夠抑製細胞的生成和腫瘤的發生,否則細胞就會無限製地增生下去。
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著平衡。原癌基因就好像汽車的油門,抑癌基因則是汽車的煞車片。另外,正常細胞中還有DNA修複基因。它們就像工兵一樣,一旦發現可疑或者破損的基因,就趕緊加以修複或清除。
在我們的身體中,每天伴隨著億萬衰老細胞死去,億萬新細胞產生,DNA不斷合成、複製,難免也會發生差錯,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說不定在哪一個環節上出了問題,總會有極少量的不合格產品出現。細胞複製過程也是一樣,總有極少量的基因突變的細胞產生。
突變的細胞和正常的細胞不同,它們既不照章辦事,也不按牌理出牌,打個比方,突變的細胞就像一粒優良的種子,你的身體就好像土壤。如果外部條件成熟了,有水,有肥,也有陽光,在肥沃的土壤裏,這粒種子就會發芽,生長。但是,如果條件不成熟,沒有水,也沒肥料,更沒有陽光照射,這粒種子雖然能發芽,但是也隻能是枯萎、凋亡,自生自滅了。這些突變細胞就是癌細胞的前身。
如果在外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從沉睡中“複蘇”,力量會變大,拚命繁殖開來。有時候,癌症的發生並不是因為原癌基因突變,而是因為抑癌基因突然喪失功能,使得細胞的生長不受控製。因此,致癌因素是啟動癌細胞生長的“鑰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學物質等。多把“鑰匙”一起用,才能啟動癌細胞生長的“程序”;“鑰匙”越多,啟動機會越大。
那麼為什麼我們卻很少生腫瘤呢?這要歸功於人體的免疫係統。免疫係統的功能不但表現在它能把外來“入侵者”清除掉,而且還表現在對內監視著突變了的“自己”成分,並將它們及時清除。
最近十幾年,科學家們又認為,在人體裏麵,一些本來應該按照“程序”死亡的細胞,到了規定的時刻卻不自動“凋亡”,於是就形成了腫瘤。
下麵重點介紹一下細胞凋亡,介紹一下這個概念。
“春江水暖鴨先知”。其實,最早知道春天來臨的,除了鴨子還有青蛙。春天來了,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和起來。從冬眠中醒過來的青蛙,從淤泥中鑽了出來,“撲通、撲通”地跳進池塘、小溪。雄蛙用口角外側的聲囊“呱、呱”地大聲鳴叫,呼喚著雌蛙們一起遊戲……夜幕降臨了,在皎潔的月光下,雌蛙與雄蛙幸福地擁抱在一起。然後,雌蛙產下它們的小寶寶——受精卵。蛙卵在溫暖的水裏,沐浴著春日的陽光,逐漸長大了,變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扁圓的身體,肉鼓鼓的,後麵長了一條短尾巴,在水裏快活地遊來遊去,短尾巴也搖來擺去。隨著它們一天天長大,後肢長出來了,前肢也長出來了,這時尾巴卻不聲不響地丟掉了。丟掉尾巴的蝌蚪變成了青蛙,它們跳上了河岸,整個夏天和秋天都在草叢裏和水塘裏捕捉蟲子。
蝌蚪的尾巴生長到一定階段,就會自動脫落。那麼,還有什麼與它相似呢?您可能會想到,冬天到來之前,樹木會自動落葉。為什麼春天的時候,樹葉萌出,而到秋天又會自動飄落呢?科學家們也想到了人類胚胎時期的手指。在胎兒發育的早期,身體兩側出現了兩個小小的肢芽,後來它們會發育為手臂和手。肢芽是分不出手指的,它們像一個沒有五指的小拳頭,然後小拳頭逐漸分為五指。如果五指不能分開,豈不是變成了鴨蹼?
那麼,是誰命令蝌蚪自動丟掉尾巴的呢?是誰讓樹木在秋季凋零落葉的呢?又是誰讓胎兒的手指分開的呢?科學家們經過研究認為,無論是蝌蚪也罷,樹的葉子也罷,胎兒的手指也罷,細胞在生長過程中,似乎有一條已經編製好的“程序”。什麼時候哪些細胞該生長繁殖,什麼時候哪些細胞該自動死亡,都要服從“命令”。
蝌蚪的尾巴細胞在規定的時間自動死亡了,胎兒肢芽中間的某些細胞在發育的某個階段自動死亡了,於是肢芽分開了“瓣”,成為手指……科學家們將這種細胞按照程序的死亡稱為“細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