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維多利亞的母親、肯特公爵夫人因病辭世,女王在自己成年之後第一次感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然而更殘酷的事情還在後麵。這年年底,阿爾伯特到劍橋詢問兒子威爾士親王的學習情況,結果感染了風寒,回到王宮後一病不起。盡管維多利亞以最虔誠的態度向上帝祈禱,宮廷醫生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可還是無法從死神的手中奪回阿爾伯特的生命。12月14日,42歲的阿爾伯特在維多利亞的懷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一向以賢淑和冷靜著稱的女王就像一個鄉下的普通婦人一樣搖動著丈夫還溫熱的身體,一遍遍地呼喊著他的名字,直到淚水打濕了她的衣袍。一直以來,阿爾伯特都像一棵高大的橡樹,用他的銅枝鐵幹為維多利亞抵禦著寒潮、風雨和雷電,他的去世是一個巨大的悲劇,維多利亞的人生從此變得支離破碎。維多利亞開始寫回憶錄,她在字裏行間尋找著丈夫的溫柔和體貼,英國各地也修建了紀念阿爾伯特的紀念碑,在此後的十幾年中,女王的服飾始終以黑色為主,她作為女人的快樂、幸福似乎已經全部定格在了丈夫去世的那個時刻。

擴張的頂峰

如果隻是有一段曲折、傳奇的愛情,維多利亞決不會被英國人頂禮膜拜,她在感情上和家庭裏表現出的溫柔和善良並不妨礙她成為一名鐵腕的君主。她能毫不留情地鎮壓人民的反抗,也能通過恐嚇、陰謀甚至是戰爭謀取國家的利益。1839年,在中國的廣東,一位名叫林則徐的官員銷毀了兩萬餘箱沒收的鴉片,東印度公司的鴉片販子們跑回了英國,呼籲向中國開戰。維多利亞在上議院進行了如下的演講:“現在不是鴉片的問題,也不是商人財產損失,更不是英國的尊嚴。如果其他國家都像中國一樣拒絕自由貿易,英國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必須出兵的理由。”1840年6月,48艘英國戰艦封鎖了廣州珠江口,一場醜陋的鴉片戰爭爆發了。兩年之後,英國人的堅船利炮迫使清王朝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的士大夫們為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痛心疾首,維多利亞卻為了帝國在東方“輝煌”的殖民業績而興奮不已。1854年3月,維多利亞批準了對俄國作戰的提案,克裏米亞戰爭爆發。英國人和他們的土耳其盟友笑到了最後,俄國則丟掉了拿破侖戰爭時建立的無尚榮光,吐出了到嘴的克裏米亞半島。1875年,利用埃及的財政危機,女王和英國政府以400萬英鎊的低價買下了咽喉要地——蘇伊士運河;1876年5月英國議會通過了加封維多利亞為印度女皇的議案……在維多利亞統治英國的60多年中,她一隻眼睛盯著非洲和亞洲,不停地擴張著英國的殖民地;另一隻眼睛盯著歐洲,努力維持一種均衡的局麵,無論是俄國還是普魯士,誰想在歐洲大陸稱雄必然招到英國的壓製和打擊。

盡管此時的英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君主立憲政體,盡管國家大權牢牢掌握在內閣手中,盡管國王更像一個榮譽稱號,但維多利亞還是在這個時代中體現了她自己的價值,使英國成為了一個“日不落帝國”,其統治下的疆域達到了3300萬平方千米。世界上一半的鋼鐵都由英國製造,每3艘商船就有一艘懸掛著米字旗。我們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假設,如果這時的英王不是維多利亞而是查理一世或者是路易十六,那樣的話,英國人解決內部矛盾還來不及,更談不上對外擴張。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病故於南部海岸的懷特島,那是她和阿爾伯特最喜歡去的度假之地。2月2日,隆重的葬禮儀式在倫敦舉行,成千上萬的英國人夾道相送。一輛樸素的馬車裝載著女王的棺木,在棺木兩邊的是女王的外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女王的三子、阿瑟親王,在棺木後麵是英國的新國王愛德華七世。2月4日,維多利亞被安葬在了阿爾伯特親王的墓旁,維多利亞的時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