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著名、最早的公立國家博物館——不列顛博物館(中國習慣稱之為大英博物館),占地約5萬平方米,主要建築物麵積10萬平方米,擁有六七百萬件藏品。這裏藏品的範圍廣泛而完整,在世界範圍內是第一流的。每年約有600萬遊客湧入這座世人仰慕的人類文明聖殿,學習、體驗、分享其中的快樂。

建館之初NO。1

位於倫敦城西北的盧姆伯裏區魯塞爾大街的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1759年正式對外開放。1753年英王的禦醫、博物學家斯勞恩爵士(1660~1753)將其包括手稿、圖書、繪畫、錢幣、貝殼、礦石、植物標本、手工藝品等在內的8萬餘件私人收藏品捐贈給國家。同年,英國國會通過《不列顛博物館法》,決定建立不列顛博物館。為了保證不列顛博物館作為公共財產的永久性和公開性,同時還成立了一個由王室、政府成員、國會議員、知識界著名人士組成的托管理事會,負責監督管理。1754年購置現大英博物館的主體建築——建於17世紀的具有典型古希臘風格的蒙塔古宮作為館舍。隨著大英博物館內的收藏不斷增加,在現有舊宮殿的基礎上,後來將其規模逐漸擴大,並設計了新的建築。1827年開始興建兩翼,1846年將蒙塔古宮拆除,進行重建,1852年完成了這座與當時複古趣味協調一致的新古典主義形式的建築物。

不列顛博物館最初的館藏由四部分組成:(1)英王的禦醫、博物學家斯勞恩爵士的收藏;(2)哈利家族、科頓家族的圖書和抄本;(3)英王喬治二世的皇家圖書館;(4)英國皇家學會收藏室的藏品。

進入19世紀,不列顛博物館的館藏急劇擴增,除了少量為購買所得,其餘大部分是在殖民活動和對外戰爭中盜竊或掠奪來的。一位英國評論家曾說:“不列顛博物館的館藏來自全世界,絕大部分是在19世紀獲得的,當時正值不列顛搜刮財富和擴張帝國勢力的熱情達到了頂點。博物館的藏品是英國曆史上最狂暴、族群中心主義思想最盛行時期的紀念物。”

鎮館之寶NO。2

不列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著名的帕提儂大理石(又名葉爾金石),是其最典型的代表。建於前447年~前438年的雅典衛城帕提儂神廟是古希臘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作。兩千多年來,這座著名的建築先後被改作基督教堂和清真寺,最後成為土耳其的軍火庫。1687年在戰爭中被炮彈擊中,受到嚴重破壞。英國駐土耳其大使葉爾金伯爵七世利用職務之便,經土耳其當局允許,從1799年起,將雅典帕提儂神廟山牆上殘留的大理石浮雕拆下,陸續運往英國。1816年,葉爾金以35000英鎊的價錢將埋藏在煤堆裏的石雕賣給英國政府。此後,石雕即在不列顛博物館展出。200多年來石雕的所有權一直處於爭議之中。希臘人民要求歸還國寶的願望至今未能實現。

1903年,曾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英國軍官約翰大尉將其劫掠的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極高地位、被譽為“開卷之圖”的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出售給不列顛博物館。20世紀初,斯坦因從中國敦煌盜走的壁畫和經卷等也成為不列顛博物館的收藏對象,特別是中國唐代畫幡、絹畫和寫經、文書,舉世無雙。

除戰爭劫掠之外,捐贈和收購也是其館藏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在和平年代。比較著名的捐贈有1770年詹姆斯·庫克(1728~1779)船長太平洋航行收藏的捐贈;1772年那不勒斯大使威廉·漢密爾頓(1730~1803)爵士的兩批希臘畫瓶的捐贈;1802年遠征埃及的戰利品和埃及古物的捐贈。從19世紀初開始,依靠國會撥款,博物館不斷購入大批藝術品館藏。如1802年國會撥款2萬英鎊,從意大利購得一批古典雕塑。此外,博物館還從波特蘭公爵處以借貸方式采購重要的埃及雕刻,其工作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並於1823年和1825年購得。

博物館的曆史NO。3

不列顛博物館的曆史,是一部藏品不斷增加、館舍不斷擴建的曆史。不列顛博物館自建館之日起就宣布了辦館的三條原則:一是保持館藏的永久性和完整性;二是向一切願意欣賞和學習館藏的人開放;三是館藏由專職的專家負責保管。200多年來,不列顛博物館一直堅持這三條原則,使該館成為世界上藏品豐富、展出多彩、能夠展現人類文明曆程的最著名的國家博物館。

不列顛博物館曾是一個集曆史、藝術、自然、人類學及著名的大英圖書館為一體的超大型博物館。但因藏品不斷增加,館舍不斷擴建,仍不能滿足儲藏和展出的需要,而不得不將部分藏品忍痛割愛。1963年,自然部分成為獨立的英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1970年,民族學部遷出,另成立人類學博物館。1973年,收藏有包括中國波羅蜜佛經的最早版本、45卷《永樂大典》和6萬多種中國書刊資料目錄在內的,擁有世界各國大量經典文獻、書籍、手稿和曆史檔案的圖書館移交給新成立的不列顛圖書館。1994年,不列顛博物館托管理事會啟動紀念該館成立250周年(2003)擴建基金募集項目,開始了包括修建大庭院在內的擴建工程。大庭院是連接原不列顛圖書館圓形閱覽大廳與不列顛博物館主體建築的有機玻璃頂庭院,2000年竣工,耗資一億英鎊。大庭院的建成使不列顛博物館接待公眾的麵積擴大了40%,成為歐洲最大的有頂棚覆蓋的廣場,也是倫敦的一大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