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不要提‘反冒進’這個名詞,這是政治問題。”
八大二次會議以後,內心異常苦悶又極其矛盾的周恩來,鑒於毛澤東有以柯慶施代替他的總理職務的考慮,便向中共中央真誠地提出:請考慮自己“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是否適當”?
1955年是共和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年份。毛澤東對這一年做過這樣的描繪:
“1955年,在中國,正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決勝負的一年。這一決戰,是首先經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召集的5月、7月和10月三次會議表現出來的。1955年上半年是那樣的烏煙瘴氣,陰霾滿天。1955年下半年卻完全變了樣,成了另外一種氣候,幾千戶農民群眾行動起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實行合作化。”(《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舉行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會後,在全國很快形成了全民煉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高潮。1955年盛夏的一個午後,來北京參加省委書記會議(即毛澤東所說的7月會議)的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接到毛澤東處的電話,趕到中南海遊泳池。當時的遊泳池還在室外,正午的陽光直射在水麵上,淺水處便晃動著白光,而深處則藍幽幽地透出一股清涼感。毛澤東沿著扶梯走出水麵,走近池邊太陽傘下的藤椅,舒服地坐下,拿起藤桌上的香煙,抽了起來。(詳見《與省委書記們》,中央文獻出版社)
“山西人來啦!”陶魯笳剛拐進遊泳池門口,就被毛澤東發現,毛澤東按他習慣的玩笑話,遠遠地招呼著。
陶魯笳臉上頓時有了笑容。他已經不止一次聽毛澤東這樣喊過。其實毛澤東清楚地知道他本是江蘇人,而現在隻是代表著“山西一方”。
衛士替來人倒上茶,並很快端來了飯菜,幾盤時令蔬菜加一小杯紹興加飯酒,尖尖的小紅辣椒是斷斷少不了的。毛澤東向陶魯笳示意:
“來點湖南辣子怎麼樣啊?”
陶魯笳擺擺了手:“主席,我在會上吃過了,您快吃吧。”
“那我就不客氣了。”毛澤東端起小酒杯,呷了一口酒,夾些菜放進嘴裏,向陶魯笳說道,“我叫你來,想聽你談談山西合作社的情況。”
山西是全國較早開始創辦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那時已有三年的曆史。陶魯笳將情況簡單說了說,毛澤東就他關心的細節問道:“有多少人加入了合作社?”
“入社農戶已占總戶數的43%。”
“成績不小啊。”毛澤東肯定地點點頭,臉上掠過一絲陰雲,“不過,合作社一定不能減產,一定不能死牛。據說蘇聯農業集體化之後,穀物長期以來達不到沙俄時代的最高水平,這怎麼能行呢?集體化的優越性何在呢,社會主義製度好,又從何說起呢?”
陶魯笳回答:“主席,我們山西的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增產的,耕牛也沒死,而且數量還增加了。”
“這就好,這就好。合作社一定要辦好。一定要辦得比蘇聯好。”毛澤東說出了他的憂慮,“對合作社在全國的發展速度問題,現在黨內意見還不夠一致。就是幾年前合作社剛出現時,黨內對此也是有不同看法的。這你是清楚的。”
僅就山西而言,1951年春天,晉東南老解放區就試辦了10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土地入股,按土地、勞力兩項為分紅依據,並逐步縮小土地分紅比例,加大按勞分配程度。但是,山西的嚐試受到了當時華北局的批評,華北局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明確表示不同意山西省委的意見,認為“目前的互助組是以個體經濟(私有的)為基礎的,是自願兩利的集體勞動組織,故不能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地直接地發展到集體農場。因為農業集體化,必須以國家工業化和使用機器耕種以及土地國有為條件。”毛澤東是支持山西省委的。他說服了當時中央和華北局的有關同誌,並在這年9月召開的全國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上,讓山西省介紹了創辦合作社的經驗。此後,山西經驗在全國迅速推廣。1951年全國隻有300多個合作社,到1954年底就發展到48萬個。農民是最看重實際的,他們從合作中得到增產增收,熱情隨之高漲。群眾一起來,難免發生一些問題。加上一些幹部工作粗疏,引起部分農民的不滿。有的地方出現了非正常的殺豬宰牛、不熱心積肥備耕的現象。這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他今天找陶魯笳來,就是要弄清這些事,以便及時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