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光緒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1 / 2)

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躺在冰涼寂靜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內,滿含悲恨地離開了人間。世事竟是如此湊巧,就在他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他的“皇爸爸”兼政敵――操縱清末政權幾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亦病死於中南海的儀鸞殿內。皇太後與皇帝二人,在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內相繼謝世,而他們二人生前的關係又是如此對立和微妙,這不僅在清代曆史上所未有,亦為中國曆史上所少見。所以,消息傳出,頓時成為當時中外的要聞,各種評論和猜測,亦隨之而起。由於光緒帝生前的坎坷遭遇,人們的同情無疑大都在他的方麵,許多人都懷疑他是被謀害而死的。

1908年11月14日傍晚,恐怖的氣氛籠罩著三海中一座四周環水、與世隔絕的小島――中南海瀛台。涵元殿裏光緒的臥室到處布滿了亂絲的蜘蛛網,四壁的糊牆紙已經泛黃脫落,牆角的牆磚露出了青綠色,並且屋裏有一股潮濕的黴味,窗紙早已破舊不堪,寒冷的湖風徑直吹進屋內,掀動著光緒皇帝床前因年久幾乎變成白色的黃色床帳,床前的方磚上殘留著嘔吐物:黏痰和湯藥的痕跡,虛歲剛到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載?直挺挺地僵臥在一張幹硬的鋪板上,兩隻眼睛也沒合上,含著恨離開了人間。光緒皇帝的胸腹塌陷,肩胛骨卻凸顯著,肋骨支離,眉宇緊蹙,張著嘴巴,青白的臉和手臂泛著冷冷的光,連正在操辦後事的太監臉上也是死灰色的,一片死氣沉沉。很明顯,光緒皇帝是在一番折磨過後,痛苦地死去的。到底是誰使他這麼痛苦地死去呢?

其中一種說法是袁世凱。因在“戊戌政變”中告密有功,李鴻章病逝後袁世凱就順理成章地接了他的班。後來,光緒皇帝在慈禧太後的要求下授予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重職,以後又兼商務大臣、電政大臣及會辦練兵事務大臣等等。但同時袁世凱也深知因為戊戌政變,光緒帝對他是切齒痛恨的,事實上光緒帝被幽禁之後,他也一刻沒有忘卻袁世凱的叛變和出賣。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他與慈禧太後一同離京逃往西安的途中,每到一個地方休息,他都會與隨侍自己的太監一起玩花大頭的遊戲。遊戲中將袁世凱的頭和名字寫在地上,任大家畫上烏龜或是小鬼,還向這個圖案射彈子,直至圖案麵目全非,還要在上麵吐上幾口,可見光緒帝對袁世凱的仇恨到了什麼地步。而在他將死之際,他還不言不語地含著淚水,不忘用手指在空中劃了“斬袁”兩字。袁世凱深知慈禧太後先於光緒帝而死,自己就有可能被殺頭。所以,他就以進藥為名,暗中下毒將光緒皇帝害死了。宣統帝溥儀也曾聽說一個叫李長安的老太監說起光緒帝之死的疑案。照這個老太監的說法,光緒皇帝在死前一天還是好好的,隻是用了一劑藥就死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藥是袁世凱派人送來的。這一說法尚未發現有任何確鑿的證據,所以還有很多人說,害死光緒皇帝的另有其人。

那就是李蓮英、崔玉貴等太監。李蓮英是深得慈禧太後寵信的總管太監,慈禧太後曾經不顧祖上的規定,親賜他二品頂戴、賞黃馬褂,而祖製中太監的最高職位不過四品而已。李蓮英這個人,隻不過是個太監卻能夠權傾朝野,是當時清宮中炙手可熱的特殊人物,甚至開創了有清以來太監幹政的惡劣先例: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時候,慈禧曾經派他以監軍的身份同醇親王、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一起去視察北洋海軍,查閱了旅順、威海衛、煙台等處炮台及水陸操練。李蓮英常常在慈禧太後的麵前說光緒的壞話,還經常恃寵一再淩辱、中傷光緒皇帝。光緒皇帝親政後,李蓮英秉承慈禧太後的旨意,與慈禧太後的同黨官僚裏應外合,布置親信太監監視光緒帝的言行,然後向慈禧太後報告,在“戊戌政變”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政變後光緒帝被置於李蓮英的嚴密監視之下,李連英還往往編造謊言去告知慈禧太後,這愈加加重了光緒帝對他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