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平準書 (2)(1 / 3)

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以複終身,不告緡。他郡國各輸急處,而諸農各致粟,山東漕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穀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於是弘羊賜爵左庶長,黃金再百斤焉。是歲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

太史公曰: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從來久遠。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故《書》道唐虞之際,《詩》述殷周之世,安寧則長庠序,先本絀末,以禮義防於利。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禹貢》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湯、武承弊易變,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為治,而稍陵遲衰微。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自是之後,天下爭於戰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後推讓。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並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以至於秦,卒並海內。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於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嚐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無異故雲,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第二十一世家

吳太伯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何相立。柯相卒,子強鳩夷立。強鳩夷卒,子餘橋疑吾立。餘橋疑吾卒,子柯盧立。柯盧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處立。禽處卒,子轉立。轉卒,子頗高立。頗高卒,子句卑立。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以開晉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齊立。去齊卒,子壽夢立。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

王壽夢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吳於是始通於中國。吳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衡山。

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眛,次曰季劄。季劄賢,而壽夢欲立之,季劄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

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劄,季劄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劄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劄,季劄棄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吳伐楚,楚敗我師。

四年,晉平公初立。

十三,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劄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劄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劄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王餘祭三年,齊相慶封有罪,自齊來奔吳。吳子慶封朱方之縣,以為奉邑,以女妻之,富於在齊。

四年,吳使季劄聘於魯。請觀周樂。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歌《鄭》。曰:“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蕩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寬,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也。”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詘,近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見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曰:“聖人之弘也,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