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明(3)(1 / 3)

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調升右僉都禦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深受百姓的愛戴。後被排擠,革職閑居16年之久。

萬曆十三年(1585年),海瑞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禦史,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循私受賄,海瑞及聞潘湖黃光升卒,悲傷至極,帶病前來晉江奔喪。後病死於南京。

小鏈接:海瑞受到的教育

海瑞的母親和孟母一樣,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她和年幼的兒子相依為命,在偏遠的海南島過著清貧苦悶的生活。

海母和孟母一樣,非常重視幼兒教育,所以在海瑞年幼時期,海母就讓他讀《孝經》、《尚書》、《中庸》等聖賢書,樹立儒家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海母從小就不讓海瑞過著正常孩子的生活。她不讓小海瑞像其他孩子一樣,快樂地玩耍嬉戲,而是“有戲謔。必嚴詞正色誨之”。在母親極端的教育下,他形成了孤僻的心理,得上了自閉症,這導致他成人後也不會和別人相處。

海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海瑞,讓海瑞缺乏自己的獨立人格。在海母嚴於律己、嚴於律人的處世哲學中,有著明顯的虐待傾向。這種傾向,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嚴重的道德潔癖。

抗倭名將戚繼光--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

戚繼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父死,襲官登州衛指揮僉事,升任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禦倭兵事。

戚繼光一直積極抗禦倭寇。他看出衛所軍有不習戰陣的弱點,懇請獲準後親赴“慓悍”的義烏招摹農民和礦工,組織訓練一支3000多人的新軍。他治軍有方,教育將士要殺賊保民,嚴格軍事訓練,“教以擊刺法,長短兵選用”,排演自己創製的鴛鴦陣。由於新軍將士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為“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倭寇侵犯浙東,他率軍在龍山大敗倭寇。繼之在台州地,掃平浙東。次年率6000精兵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今寧德東北)的老巢。

嘉靖四十四年戚繼光又與俞大猷會師,殲滅廣東的倭寇。東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倭寇的燒殺搶掠,給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平定倭患,使人們能安居樂業,發展生產。在平定倭亂的過程中,明朝政府的一些官員認識到,“海禁”既不能限製私人海上貿易,也不能防止倭寇。反而驅使沿海居民走上武裝走私的道路,與倭寇內外勾結,為害頗大。

嘉靖末年,一些卓有遠見的官僚,紛紛建議政府解除海禁,發展海上貿易。到明穆宗隆慶時,明政府開始取消“海禁”,準許對外通商。這無疑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正常的海上貿易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的發展。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實現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滅倭誌向。在剿倭戰爭中,戚繼光身先士卒,嚴於律已,與士兵同甘共苦;嚴格要求士兵,不準擾害百姓,做到兵民相體;在戰略戰術上,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進攻重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防禦重積極主動而不是機械地死守,在防禦中伺機反攻。創造了獨樹一幟的“鴛鴦陣”,發揮集體互助、長短兵器結合的機動、靈活、嚴密的作戰力量,有效地打擊敵人。鴛鴦陣是戚家軍屢敗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繼光和戚家軍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財富。

趣味連接:戚家軍的鴛鴦陣

鴛鴦陣陣形以11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笑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麵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麵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敵人迂回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