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癡人說夢:宋真宗封禪鬧劇(1 / 3)

帝禦崇正殿,趣召輔臣曰:“朕五月丙子夜,複夢鄉者神人言:‘來月上旬,當賜天書於泰山,宜齋戒祇受。’朕雖荷降告,未敢宣露,惟密諭王欽若等,凡有祥異即上聞。朕今得其奏,果與夢協。上天眷佑,惟懼不稱。”

——《宋史·吉禮七》

入選理由:道出了帝王的虛偽麵目。

1008年。東嶽泰山。

峭拔艱險的山路上,兩步一人地站立著許多衛士和打扮一新的宦官、宮娥。可以看到,路中隻要當道的樹,都以各色的繒包裹起來,彩繡相間,煞是好看。

讓人頭暈目眩的回馬嶺至天門的路上,許多下人們斜披著兩個長三尺左右的橫板,兩端係著彩帶,推引著繪有龍鳳的步輦上行。步輦上麵坐著一個神態十分虔誠的皇帝,到了過不去的地方,他還不嫌麻煩降輦徙步而行。

這夥人究竟是誰?他們如此大張旗鼓地上泰山幹什麼?原來,這個皇帝是宋真宗,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泰山之頂封禪。

宋真宗之所以親自擔任這次勞師動眾“演出”的“總導演”,就和一個自欺欺人的夢有關。曆史上,夢完全可以作為達到不可告人目的的政治工具,這就是一個典型。

為什麼要封禪?

宋真宗趙恒在曆史上並沒有豐功偉績。他的出名,實在離不開三件事:澶淵之盟、封禪、寫《勵學篇》。三者看似獨立,實際上是互為表裏的。

在號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代,讀書人的進階之物就是一心隻讀的聖賢書,這其中就離不開宋真宗《勵學篇》裏書中自有“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的諄諄教誨。這種重文輕武的思想,加上多次北伐都铩羽而歸後,北宋王朝對遼國就有一股懼怕的心理,至於澶淵之戰不敗而敗也就更不足為奇了。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蕭太後率十萬兵馬大舉南下。遼軍繞過河北邊境諸城,懸師深入,一直攻到黃河北岸的澶州,迫近大宋都城汴京(開封)。此時汴京亂成一鍋粥,麵對大敵,許多大臣不思抵抗,臨江人參知政事(副相)王欽若請避金陵,閬州人樞密院副長官陳堯叟請避成都。

宋真宗不知如何是好,就問計於宰相寇準。寇準見王、陳二人在場,就明知故問:“不知誰為陛下畫此二策?”宋真宗打掩護說:“你姑且斷其可否,就不要問是誰了。”寇準斬釘截鐵地回答:“臣欲得獻策之人,斬以釁鼓,然後北伐!”他給宋真宗分析:大駕親征,同仇敵愾,敵當自遁;如果先就逃跑,人心崩潰,敵乘勝深入,天下怎保?在寇準的苦心勸說下,宋真宗終於硬著頭皮決定禦駕親征。寇準不想讓王欽若待在禦前,王欽若自己也不想再待於此,恰好大名缺人,就改任判天雄軍。

宋真宗到韋城時,遼軍剛剛攻占了德清,有人又提出了遷都金陵的主意,宋真宗本來態度就不堅決,於是又產生了動搖。寇準力排眾議,堅持抗爭。宋真宗猶豫不定。寇準乃退,出去時正好遇見殿前都指揮使高瓊,高瓊一聽就說:“瓊武人,願效死!”寇準遂再入見宋真宗,請他問高瓊。

高瓊立於庭下,意氣慷慨,讚成寇準之言,又說:“隨駕的軍士父母妻子盡在京師,必不肯棄他們而南行,中道就會逃去。願陛下馬上幸澶州,臣等效死,契丹不難破。”寇準又趁熱打鐵地說:“機不可失,宜馬上趕去!”

而宋真宗的車駕慢吞吞地用了七天時間,才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到達二百五十裏開外的澶州南城,這本是輕騎兵一日就可到達的。此時遼軍已經三麵包圍了澶州,宋真宗心中有畏懼,不想北渡黃河,但寇準和高瓊固請北渡。樞密院有個文官馮拯生怕冒險,在一旁指責他們。高瓊大怒:“君何不賦一詩就退敵呢?”馮拯啞口無言。高瓊立即指揮衛士簇擁宋真宗前行,在黃河浮橋高瓊親自拿著木頭打輦夫之背喊快走。見他們如此盡心,宋真宗才下令繼續前行。

其實兩天前遼軍統帥蕭撻凜在察看地形時已經被宋軍用床子弩射中額頭而死了。蕭撻凜曾經在986年參加宋遼燕雲之戰,並在朔州俘獲著名的大將楊業(就是民間的楊令公),戰功赫赫。他的死使遼軍軍中奪氣,蕭太後為之痛哭,停朝五日。

當宋真宗到達澶州城北時,守城士兵大受鼓舞,“萬歲”之聲響徹十裏,遼軍聞之膽寒。此時宋真宗還下令把剛送來的遼俘斬首,拋其頭顱於城樓下,遼軍頓時看傻了眼。

宋真宗盡以軍事委給寇準,寇準號令明肅,士卒喜悅。宋真宗心裏依然不踏實,多次悄悄地派人去探看寇準的動靜,看到他鎮靜自如地和其他大臣一起喝酒,知道他能夠穩定軍心幹成大事,這才漸漸放下心來。

遼軍不僅蕭撻凜被射死,其他方向也用兵不利,一支進攻河東的五萬遼軍被高繼勳在山西的草城川以三千騎兵大敗,死者萬餘人。此時北宋各地的援軍也聚集了幾十萬之多,遼軍就想退兵。宋真宗本來也早有此意,雙方一拍即合。

盡管寇準積極畫策北進,並向宋真宗進諫說趁機擊敗遼軍可保百年無事,否則數十年後,敵將再生侵略之心(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戰略眼光)。但是鼠目寸光的宋真宗卻推脫說:“數十年後,自然當有捍禦之者。吾不忍生靈重困,姑聽其和也可以。”寇準尚未同意,就有人譖稱其挾兵自重,寇準為了避嫌不得已而許之。

實際上在親征之前,宋真宗就暗中派了首席談判代表曹利用去與遼國議和,並指示說:“隻要不割地,要錢在一百萬兩銀子以下也行。”但因為戰事緊張曹利用一直沒有去遼營,在遼國通過降將王繼忠提出議和後,真宗馬上催促曹利用去談判。但寇準對曹利用下了死命令說:“雖然天子開了口,但是如果超過三十萬兩,我就要你的腦袋!”

經過一番唇槍舌劍討價還價,雙方最終達成了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一、宋遼結成兄弟國,遼帝稱宋真宗為兄;二、宋每年送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給遼朝;三、雙方罷戰撤兵,仍以白溝河為界,派使者定期互訪。

這次戰爭,宋軍不敗而賠償,不能說不是一個恥辱,宋真宗卻大喜過望,滿口答應,於是雙方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