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又夢生八翼,飛而上天,見天門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門不得入。閽者以杖擊之,因墜地,折其左翼。及寤,左腋猶痛。……及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誌,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晉書·陶侃傳》
入選理由:自知之明者的選擇,自以為是者的榜樣說到陶氏名人,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最先想到陶淵明。你可曾知道,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一個“想當年,氣吞萬裏如虎”的曆史名將?
令人奇怪的是,在東晉這種有機可乘的亂世,當陶侃手握強兵、占據重地,威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他為什麼沒有出來逐鹿中原而是安分守己地過著小日子?曆史上,因為奇夢的導引而產生非分之想的大人物如恒河沙數不可計算,如公孫述夢見隻做了十二年的皇帝,依然以“朝聞道,夕可死也”的“大無畏精神”強行為之。他為什麼偏偏不走這一步?
其實,陶侃的安分守己和他的一個奇夢有關。
招人白眼的寒門子弟
陶侃能夠在十分講究門第的東晉能夠權傾朝野,實在是一個奇跡,因為他的家境實在是貧寒。
陶侃(公元259-334年),字士行,鄱陽人。父親陶丹,曾經任孫吳的揚武將軍,地位並不高,其先世也無顯赫經曆。
陶侃少年時因父早亡,家境酷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很善於教育的女性,從小就教導陶侃自強不息,還通過自己紡織所得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陶侃青年時曾經做過監察捕魚的魚梁小吏,曾“利用職務之便”派人送了一陶罐醃魚給母親以敬孝心。但母親原封不動地退還,還附信責備說:“你做小官,拿公家的東西送給我,不但對我毫無益處,反倒使我擔心。”母親的良好教育教會了陶侃為人處世的好道理。
後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後來成為親家)的引薦下當上縣主簿,開始仕途起步。一次,鄱陽郡的孝廉範逵途經陶侃家,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湛氏就剪下頭發換得一桌酒肴,並讓陶侃砍了屋柱為薪柴,這次連範逵的仆從也喝得很高興。次日,範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餘裏,他被陶侃的盛情所感動,就向廬江太守張夔稱讚。張夔就召陶侃為郡管監察的督郵,並兼樅陽縣令。這時陶侃的能力得到一定的發揮,遷郡主簿。
知恩必報的陶侃曾經不顧天寒,在別人都麵有難色時,毅然為張夔之妻去數百裏之外求醫,大家都服其忠義。後來陶侃被張夔舉為孝廉,這種身份是當時做官的正途。長沙太守萬嗣見陶侃後,心悅誠服地說:“君終當有大名。”
對於陶侃家門的寒微,為士族所輕視之事,《世說新語》“容止”條記載:有一次,王修齡在東山,甚貧乏。陶侃最有名的第十子陶範(字胡奴)為烏程縣令,好意送一船米給他,卻不肯取,答曰:“王修齡若饑,自當就謝仁祖索食,不須陶胡奴米。”
大約在296年,陶侃來到了繁華的京城洛陽。這時的政壇一片烏煙瘴氣,多年的九品中正製已使官員“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自憨癡的惠帝即位後,朝政更是不堪入目。陶侃去求見“性好人物”的司空張華,開始張華“不甚接遇”,陶侃多次前往拜訪,“每往,神無忤色”,張華很驚奇,終於推薦他當上郎中。此時早於東吳亡前降晉的宗室伏波將軍孫秀府望不顯,“中華人士恥為掾屬,以侃寒官,召為舍人”。雖然陶侃常常被洛陽的達官貴人所輕視,但他的能力和品格還是受到人們的廣泛注意。
脫穎而出的寒門名將
西晉因為“八王之亂”搞得動亂不已,許多士族紛紛到江東避亂。陶侃正好經朋友黃慶推薦,得補任荊州武岡縣令,這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到任後,他與太守呂嶽的關係不好,就棄官回家了。
亂世出英雄。“八王之亂”為陶侃施展才幹提供了機遇。這時他遇上了又一個貴人——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劉弘。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五月義陽張昌在江夏起義,六月朝廷即派劉弘前去鎮壓。劉弘一上任,就辟陶侃為南蠻長史,命他為先鋒開赴襄陽。陶侃率軍剛到襄陽,劉弘就在宛為張昌所敗,而初次用兵的陶侃進攻張昌卻連戰皆捷,前後斬首數萬級,終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以軍功封東鄉侯。陶侃的第一場戰役就使劉弘十分感歎其才幹,說他必繼後主政荊州。
這時廣陵相陳敏見北方大亂,就起兵占據揚州,遣其弟陳恢沿江西上進攻武昌,劉弘命陶侃為江夏太守並加鷹揚將軍,率軍抵禦陳恢。陶侃與陳敏為同郡,又同歲舉吏,因此有人勸說劉弘。陶侃為消除疑心,遣子陶洪及兄子陶臻到劉弘處為人質,用人不疑的劉弘立即封二人為參軍,給足了路費讓他們一起回去。於是得到信任的陶侃大破陳恢。
戰事上接連的順利奠定了陶侃在荊州地區軍事上的地位。不久,陶侃因守母喪去職。服喪完後,參東海王司馬越的軍事。
其間,中國的政治形勢又發生了重大變化。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琅玡王司馬睿(後來的晉元帝)和王導等大士族南渡。司馬睿本是“八王之亂”中最後的東海王司馬越的一夥,卻利用司馬越派他鎮守建業之機割據江東。五年(公元311年),司馬越因軍事失利憂懼而死;而司馬睿以王敦為都督征西討荊州,與同為司馬越親信的江州刺史華軼的勢力相遇。兩人矛盾尖銳,很有能力的陶侃就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華軼表陶侃為揚武將軍,又以陶臻為參軍。陶臻夾在華軼與司馬睿中間,怕兩頭不討好,托疾而歸。陶侃大怒,遣陶臻回華軼處,但陶臻卻悄悄地東歸司馬睿,司馬睿很高興,也任命其為參軍,又加陶侃奮威將軍。陶侃見狀也就順勢與華軼告絕。不久華軼兵敗被殺,陶侃升龍驤將軍、武昌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