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中旬,筆者與友人專程前往明王陵考察。看到陵園被破壞的慘狀,十分痛心。
1967年,韋州公社周新莊大隊農民以生產隊用磚為名,將位於村西南的慶靖王朱墓拆毀。寧夏博物館聞訊後,立即派入前往調查並清理墓室。但墓內隨葬品早已被盜掘一空,博物館隻得到壙誌一盒。壙誌蓋上正中豎鐫“大明慶靖王墓”6個大字,四周為雲龍花紋。誌文中記述了朱的生平簡曆及“令德孝恭、樂善循理”等優良德行。該墓室係用經過蘸水磨光的青灰色大條磚砌築,白灰勾縫,十分精細嚴密。門向東開(頭枕羅山,腳蹬青龍山),有前後兩室,後室兩側又各有—配室。全長約14米,寬約13米,高6米,券頂。墓門裝有寬1.41米、高3.1米、厚0.17米的兩塊石門扇。各室之間原來也有門。整個墓室建築非常堅固,寬敞而又宏偉。
1971年(有人說是1983年,有誤),任莊子大隊農民又以用磚為名,將村西約一裏處的一座明王陵拆毀。該墓在地麵上的饅頭形土塚高10餘米,直徑約30米。圍繞土塚有牆,東牆正中開門。圍牆內原有殿宇建築,早已塌廢。墓門亦朝東。墓室規模比慶靖王墓更為宏大,由前、中、後及中室左右的配殿5個室連接而成。券頂墓門原安設有木門扇,但被早期盜墓者拆毀。門樞安裝的痕跡依然可辨。相連各室之間都有高大的券門,原來也裝設木門扇,但均遭拆毀。後殿(棺槨置放處)的後壁及左右兩壁砌有神龕。後壁北側距地麵四五米處,有上、下兩個早期盜洞,其中一個還透著—絲光亮。墓室高約8米,長約25米,兩配殿之間的距離約15米,全部用方磚鋪地,頂為券頂。墓室內高大寬敞,置身其間,不異於“地下宮殿”。其形製與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萬曆皇帝朱翊鈞之墓)完全相同。比起陝西乾陵已發掘開放的永泰公主墓來,規模要大得多;與賀蘭山下西夏王陵的土窯墓洞比起來,更是宏偉精致多了。
可惜的是,由於寧夏文物部門得訊較晚,連該墓的壙誌也沒有得到,至今還弄不清這座墓的主人是誰。但根據墓葬的形製分析,墓主屬於朱後裔諸王中的一個,是可以肯定的。
除了上述兩座明王陵遭大規模拆毀外,其他陵墓也有被盜掘的情況。1983年6月,寧夏博物館人員在任莊子村一農民家中發現了“慶靖王從妃湯氏墓誌銘”。同一時期,又在韋州一農民家中發現了“明慶王朱邃壙誌”。從這兩個發現至少可以證明,該陵墓均已被盜掘。其他陵墓被盜掘的情況如何,尚未可知。據當地村民講,20世紀80年代初,有一戶村民父子3人掘墓挖磚,不幸被就地砸死2人,砸傷1人。無知的村民僅僅就是為了用幾塊磚便把命搭了進去,實在可憐!
自治區人民政府雖然在1998年就將羅山明王陵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宣傳沒有到位,實際措施沒有跟上,因而該陵區至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有計劃的發掘。
走進已被掘開的周新莊和任莊子古墓,裏麵除了有兩根完整的股骨和幾塊條石外,其他古物均無幸存,連棺槨、木門的殘塊都不曾留下。由於拆毀者急功近利,連墓室門外的甬道也沒有開通。—下大雨,雨水從墓門口的斜坡倒灌進墓室,使得室內滿地泥濘,陰氣人。試想,如果明王陵能像西夏王陵那樣著意保護和開發利用,能有今天這樣的慘相嗎?
以筆者愚見,羅山明王陵真可以稱之為“寧夏的明代博物館”,隻不過是未曾合理開發而已。說實話,韋州具有豐富的而且很有價值的旅遊資源,如果放在發達地區,早就被開發利用了。不信你看,除了明王陵區以外,有聞名遐邇的羅山風景區,有羅山東坡規模宏大、曆史悠久的雲青古寺,有始建於西夏的韋州古城,有西夏康濟寺塔和喇嘛教塔,有“人間仙境”韋州溫泉,還有擁有600年曆史的同心清真大寺,都是在西北負有盛名的名勝風景。如果再增建一些民族風情等旅遊景點,那就更是美不勝收了。加上韋州交通方便,完全可以與靈武旅遊區和中衛沙坡頭旅遊區連成一線。
毋庸置疑,如果相關部門或者有經濟實力的有識之士,能看準韋州這一塊風水寶地,投資開發建設,韋州很快就會成為西北有名的旅遊旺地,大可以與外地的許多旅遊景區媲美,韋州鎮的回漢群眾也就會跟著富裕起來。再者,發展韋州旅遊業,也是最好的、最簡捷的“扶貧”之路。
我們相信,—個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繁華昌盛的新韋州就會展示在我們麵前,我們殷切地企盼著她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