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神秘的羅山明王陵(1 / 2)

張樹林

在羅山東坡下,有一片麵積30多平方公裏、規模宏大的古墓群,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及其子孫的陵園,俗稱“明王陵”或“明慶王墓”。據史書記載,這裏有明代皇帝親封的慶靖王、慶康王、慶懷王、慶莊王、慶恭王、慶定王、慶端王、慶憲王等九世親王和一位端和世子並慶藩分封的真寧王、安化王、宏農王、豐林王、壽陽王、延川王、華陰王等諸王的陵墓,以及嬪妃們的陪葬墓。其中最早埋葬在這裏的是慶靖王的正妃孫氏,於永樂八年(1410年)下葬,距今已近600年。據當地群眾講,早年留存在地麵上的墓塚(當地人叫做“墓疙瘩”)有72座,但到了1984年6月同心縣文物普查時,隻剩下墓塚34座。1988年1月30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將這一明代王陵區列為自治區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翻開明代的曆史,慶王藩封寧夏是極為重要的一筆。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為了鞏固朱明王朝的集權統治,他采取了分封製度,企圖以朱姓治異性的辦法來確保朱明天下的長治久安。他先後分封了25個王,在全國各地鎮守,以“藩輔帝室”。同時,他還明確規定,諸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的權力,甚至必要時還可領兵“靖難”。各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掌握一定的武裝力量。尤其是鎮守北方諸王,有防禦蒙古部入侵的職責,擁有很強的軍事力量,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慶王朱等。

朱,號凝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生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冊封為慶王,詔都寧夏(今銀川市)。但因寧夏“糧餉未敷,命慶王且駐慶陽北古韋州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於韋州建慶王宮室。翌年五月,朱由南京至韋州就國,統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王府“置中護衛,官吏、印信如製”。有旗軍5600名,校尉1120名,甲軍50名,工匠360名。官吏設儀衛司正、副各1員,典仗10員,承奉司正、副各1員,內典寶、典膳、典服、門官正、副各1員,左、右長史各1員,典簿1員,教授1員,伴讀1員,紀善1員,良醫正、副各1員,寄理正、副各1員,工正正、副各1員,典膳1員,典儀1員,引禮舍人1員,奉祀1員,典樂1員,書辦官5員,廣濟庠大使1員,廣濟倉大使1員。

慶王朱就國韋州9年,於明建文三年(1401年)“徙國寧夏”(今銀川老城),在南薰門內營建慶王府,周圍3裏,蕭牆高1丈3尺。府內建有王宮、東宮、西宮、承運殿、後殿等宮室殿堂及逸樂園、慎德軒、延賓館、擁翠樓、八角亭等遊樂場所。在城南5裏建皇華館,“以為迎接詔書之所”。在城內新街西建天使館,“以俟中貴人之賚敕旨來者,於此居住”。朱還利用寧夏水利之便,陸續在寧夏城內外建造了多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風景遊樂景觀。並先後捐資修繕了韋州康濟寺塔,重修了寧夏城內的承天寺和城南的真武堂等,做了許多公益事業。另外,朱的兒子也分別被明成祖分封為慶王屬下的真寧王、安化王、安塞王等,均在城內另外建有府第。

朱“天性英敏,問學博洽”,長詩文,工草書。其著述有《寧夏誌》2卷、《文章類選》40卷、《凝真稿》18卷、《集句閨情》1卷及許多零散詩篇。“其草書清放馴雅,絕無俗礙,海內傳重,視為拱璧”。

朱徙居寧夏後,對當時風光秀麗的韋州仍然一往情深。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十一月,他以寧夏“卑濕鹵堿”,居住不適為由,“乞將王府遷回韋州,仁宗不允,隻許其從便往來”。朱隻好於每年夏季炎熱時,回到韋州避暑,並在韋州王府建有專門避暑的地宮。

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朱因受人讒言誣陷,請徙國他處以避之。英宗不許。遂鬱鬱不樂,於當年八月初三日病歿,諡曰“靖”,翌年五月十三日,慶靖王朱被葬於距寧夏城300多裏之外的蠡山(今羅山)之原。陵園內“舊有宮殿”,設專人保護。其後,朱的子孫及嬪妃們去世後,亦均葬於羅山之原,逐漸形成了占地30多平方公裏的廣大陵園區。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憲宗皇帝為使慶王墓免遭韃靼蹂躪,命寧夏總兵派軍士500人,常年守護慶王陵園。但時過80年後的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16年)十一月,韃靼吉能部2萬餘騎分頭攻掠寧夏、鐵柱泉(在今鹽池縣),南下固原,又循下馬關而至羅山,“焚掠慶王陵園,全陝震動”。不過,那次明王陵雖遭大規模焚掠,隻是破壞了—些地麵建築,地下墓葬文物並未受損。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朱明王朝的統治。明朝滅亡以後,羅山明王陵又經曆了清朝和民國兩個時期。其間,也有小股的盜墓賊頻繁光顧。但是,明王陵最嚴重的破壞是在建國後大破“四舊”的極“左”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