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喀什一英吉沙一莎車一葉城一和田
矬續在南疆的旅程,在英吉沙買了幾十把上千元的小刀還不過癮,和田的民問手工藝和失食叫人永遠無法忘記。
行駛近萬公裏後年手終於拋錨,卻也因此好好享受了南疆的美食,吃得直到無法動彈。
早上要出發時,發現輪胎又癟了一個,後悔昨天沒按直覺把輪胎全部檢查一遍。不過這次省了力氣,兩個想去西藏的以色列年輕紳士主動幫我們換了輪胎。有時候覺得身為女性真的很好,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有男士來幫忙,兩個老外看我們擺出了換胎工具就停下來,高個子問:“Doyouneedanyhelp?”他指指矮個子說:“here,heisaman.”那小個兒二話不說,很責無旁貸地就開始幹活兒了,高個兒在一旁不停地調侃,還問我:”w.hereisyore·husband?”我告訴他:“Heisathome!.”他不太相信地聳了聳肩,不過,他還是幫了些手的,卸螺絲的時候,他站到扳子上去幫助鬆螺絲,也虧了他的體重幫忙,不然讓小個子弄還真難。到底是男人,比我們幹活兒利索多了,我們抱著都很吃力的235胎,他們很輕鬆地就給安上了。末了他們問關於去阿裏的車,我們告訴他們要到葉城去找,這邊很難找到的。
喀什城裏在停電,去頭天補胎的地方,修車的無計可施,於是決定先上路,到前麵再說。
行駛在白楊樹的林陰道上,一路上有很多人和很多驢車,新疆的白楊樹林很密,一棵挨一棵的,下段又直又白,就像一排柵欄,上麵是密密的樹冠,有時還會合攏。這一帶人口比較稠密,是南疆的農業區。
很快到了英吉沙,找了個補胎的,和老板連比劃帶說地告訴他要熱補,從裏麵補,他表示放心吧,一定補好,把胎一放就去旁邊的小店裏吃缸子肉,就好像吃泡饃一樣,泡一個窩窩饢在裏麵,我們看著對麵的當地人吃,自己也學樣,唯一有點遺憾的是沒辦法和他們交流。結賬兩個人才9塊5,大概是兩個缸子肉8塊,一個窩窩囊1塊5。
吃過就去找芒辛鄉十村,英吉沙小刀的發源地,據說全村家家都是作坊,在老鄉的指點下胡亂在鄉村裏走了半天,又在水渠邊遇到一些看上去是公務員的當地人,果然他們的漢語稍微好些,給我們指了路,又沿著水渠走了半天,盡是和越野路差不多的土路和大溝,在村裏又轉了半天,都是坑窪的路,最後找到十村,再經指點後,找到了賣小刀的地方,是個前店後廠的格局,原來就在國道邊,早知道這樣,沿著國道走一段也就到了,省去問路的麻煩和越野的苦惱,阿娜爾古麗小刀廠門口有一把三米來高的刀的模型,旁邊寫著:“小刀”。
並不是想像中家庭作坊的樣子,而是在木雕的小樓裏,有一些青年男子借助各種機械、砂輪、烙鐵、電鑽等簡單工具在進行小刀製作的各個工序,大概是把全村的工匠都集中起來搞經濟了,他們見我進屋就吹起了口哨,一些人對著相機擠眉弄眼,另外一些人埋頭做活兒,偶爾羞澀地抬頭對我微笑一下。這裏的刀大都是不鏽鋼的,阿娜爾古麗牌,還有專利號,看來現在正規了不少。其實,城裏還有其他小刀廠,但這裏是小刀製作的發源地,相對來說更加正宗的,連法院的客人也來這裏購買。
前麵賣刀的商店裝潢漂亮,全是楊木的木雕裝飾,非常精巧,還有不少黃色和綠色的彩釉土陶。這裏竟然有用鹿角做柄的刀,而且刀是軸承鋼的.,還有鹿角柄的鞭子,於是買了很多把大大小小的刀和鞭子,準備回去送朋友,一把銀柄的小刀自用,一把鹿角的收藏,並且想好送給風一把鹿角的。
和經理講了半天的價錢,維族人可真難對付,到最後我們也沒能砍下太多,抱著裝滿小刀的紙箱離開了小刀廠。
過了英吉沙有個水庫,相當不小,長了不少水草,又過了一段不算太長的戈壁路,之後仍是鄉間白楊大路,隻是車多些,我們知道一旦進入綠洲,下一個縣城~一莎車就快到了,這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地方,我們去看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是古代莎車國國王的王妃,出:身並不高貴,卻是傑出的音樂家和詩人,她組織編寫的流傳後世的十二木卡姆套曲,成為維族音樂的傑作和典範,多麼出色的一位女性啊,特別是在一個非常男尊女卑的世界裏,她的作為和她的才華更顯得了不起,帶著對她的崇敬,我們參觀了她的塑像,美麗的她拉著琴,在綠樹的環繞之中,潔白出塵,作為一位穆斯林的女性,她的確太不平凡了。
莎車的老城也很破,但是非常樸實可愛,市場上在賣金銀色鐵皮包的白楊木箱子,花飾漂亮,令人愛不釋手,中號的才70元,考慮到未來的羅布泊之行可能會把箱子顛散,隻能割愛。街上的老老少少爭相觀看數碼相機照相,險些又造成了交通堵塞,有的人還好心地教我們係頭巾的方法,南疆的女性不分老幼,都係著頭巾,而且,要把耳朵和頭發都包在頭巾裏,而我總是把頭發都露出來,這不合人家的規矩。
這裏的清真寺也有相當的曆史,是17世紀的建築,而且具有培養阿訇的資格,有不少人在廊下學習,竟然沒有人阻攔我們進入,並允許我們參觀。
老城裏有很多首飾店,各種金飾琳琅滿目,和其他現代商品的匱乏形成鮮明的對比,金子太貴,隻好在一個老首飾匠那裏買了銀子的耳環,都是維族式樣的,又從很年輕的兄弟倆那裏買了用清代新疆銀幣做的戒指,都是很有意思的紀念品,終於有我喜歡的感覺了。
今天的目的地是葉城,連走帶玩的,下午就到了,住進葉城軍分區邊的政府招待所。在看巴紮時,有個很漂亮的淡粉色和淡綠色的清真寺,高大而且美麗。巴紮上有賣蜜餞果仁點心的老漢,點心是用巴旦木果仁或者核桃仁和紅葡萄幹以及蜜做的,好吃極了,一塊錢一片,用刀切來吃,忍不住吃了很多片,和在北京賣的完全不同。
就餐的餐廳裏的女孩像歐洲人,人很漂亮,普通話特別好,卻不讓我們給她照相。我們吃飯之餘,又在旁邊的果攤上買了大石榴,一個600克,又買了黃桃,5個就一公斤,真好吃!
飯後準備坐三輪車回賓館,路口有個騎摩托車的男人在我身後使勁鳴喇叭,後來我們上了人力三輪車,那男人也已經搭了客,從我們身邊經過時特意招呼我們一聲,並回頭對我們歪嘴扭臉做非常滑稽的鬼臉,我也同樣做非常滑稽的鬼臉回敬他,風聲並沒有看見我的表情,起初很納悶,聽我解釋後狂笑不止,拉我們的車夫也非常興奮地騎著車扭來扭去,我們笑得越凶,他就扭得越瘋狂,同時也哈哈大笑,但他幾乎不懂一點普通話。
縣委招待所的確比較破,不過有一個很不錯的院子可以停車,對麵就是兵站和軍分區,比較安全,而且便宜。
葉城,和想像的完全不同,是個普通的新疆縣城,或許是這裏漢族相對較多的緣故,過去一想到葉城,幾乎耳邊就會響起阿米爾回答別人詢問他老家在哪裏時說“葉城”的蘆晉。
簡單功略:
莎車、葉城簡介:
莎車:是新疆人口最多的第一大縣,早在西漢時期,就是西域36國中比較強盛的一個,因附近的葉爾羌河的緣故也稱作葉爾羌,在馬可·波羅時代,這裏就是盛產瓜果的豐饒之地。
公元1514年,這裏建立了葉爾蕪汗國,全盛時期,疆域曾從帕米爾高原到嘉峪關與明朝接壤,直到17世紀後期,被準噶爾汗王所毀滅。
阿曼尼莎汗是葉爾羌第二代汗王的王妃,樵夫的女兒,15歲進宮,34歲死於難產,但她的美貌和才華使她名留青史,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在宮廷樂師玉素甫的協助下,搜集整理出規範化的木卡姆套曲,後來成為《十二木卡姆》。
莎車老城裏的皇家陵墓園中有阿曼尼莎汗和曆代汗王及勳戚德陵墓。莎車老城和喀什老城~樣充滿了神秘和樂趣。
葉城:葉城是新藏公路的起點,也是終點,從阿裏下來的人們到這裏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而想上西藏的,可以在這裏備足給養,找好車子上路。
葉城的加曼清真寺非常漂亮,淡淡的綠色很雅致,周圍是維族的巴紮,生活氣息濃鬱,食物好吃。
葉城出產石榴,非常大而好吃,一個在半公斤以上不出奇。
到了葉城,在去阿裏的新藏線零公裏處上又碰上了軍車隊,多達27輛,於是又一輛輛地超過去。
白楊樹,白楊樹沒有了就是戈壁,荒涼至極的戈壁,風把細細的沙土一絲絲地往路上吹,就這樣~點點地侵占著道路,:真可怕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緣,這裏就是人和戈壁的鬥爭的戰場,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路邊兩側經常看見駱駝,他們溫順的眼睛,蓬鬆的毛發,都那麼可愛。
“請司機注意手中的方向盤,前方無醫院”或者“請注意方向盤,醫院很遠”。在直直的路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提示語,說不清是幽默還是殘酷,我盡量把車開得慢一點,但是總不知不覺地開到120公裏的時速。
過了皮山,又進入了修路的顛簸路段。令人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曲軸位置傳感器終於罷工。幾經修理也不奏效,隻好設法尋求救援,幸運的是,一打電話就找到了可能是和田最正規的修理廠,不僅有曲軸位置傳感器,而且有和田唯一的清障車。如果不是這樣,在沒有地溝的地方給六缸小切換傳感器幾乎是無法實現的。這裏距離和田還有170公裏。
等待是漫長的,我們隻好用電腦看宮崎俊的《龍貓》解悶。車裏非常悶熱,因為車外沙塵很重,我們不敢開窗。,
《龍貓》也看完了,時間過得真慢,耐不住熱,就把自己用圍巾包嚴實了,在車外的土裏坐著,浮土很深,但是比車裏涼快一些。風聲也想下車涼快一下,我提醒她要先把車鑰匙拔下來,因為車子的防盜係統是會自動鎖門的,她不聽,說把門虛掩著,結果眨眼間,門輕輕一磕就鎖上了,鑰匙鎖在車裏,平添一個苦惱,我內心非常煩悶,又不能發作,隻好坐在土地上念經。用頭巾把臉完全蒙上,不讓風聲看出我有多生氣。
等待了四五個小時,救援終於來了,而且很正規地帶著機修工和電工以及專職司機,開著從前警用的大型清障車,他們從車窗弄開車鎖,又用清障車把車頭托起來,將傳感器換好。附近的維族老媽媽過來看熱鬧,對我說了大串維語,可惜一點也不懂,幸虧司機李師傅會說維語,翻譯過來說老媽媽說她家園子裏的石榴熟了,司機還問有沒有蘋果,答案是沒有。於是就跟著老媽媽去了對麵的果同,弄來很多巨大的石榴,都有茄子大小,老媽媽說不用錢,送給我們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