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令終古看到夏桀這樣荒淫奢侈,便進宮向夏桀哭泣進諫說:“自古帝王,都是愛民如子,才得到人民的愛戴。你這樣奢侈,隻怕會亡國。”夏桀聽了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閑事,終古知道夏桀已無可救藥,夏朝必定亡於他手,便投奔了商湯。
後來,大臣關龍逄也多次勸諫夏桀行仁政、挽民心,但對於這樣的逆耳忠言,夏桀不僅不聽,反而下令將關龍逄處死。
從此,賢臣絕跡,佞臣當道,臣民與夏桀更加離心離德,夏朝的滅亡也隻是時間問題了。
3.撲朔迷離的死亡
就在夏朝漸漸走向沒落之時,黃河下遊一個叫商的部落逐漸強大起來。商在其部落首領商湯的領導下,不斷積蓄力量,做滅夏的準備。
後來,商湯在名相伊尹的謀劃下,起兵伐桀。雙方在鳴條展開會戰,但夏軍將士不願為桀當“炮灰”,紛紛逃散。商軍攻入夏都,夏亡,商朝隨之建立。
夏朝滅亡後,夏桀這位暴君的下場究竟如何呢?對於夏桀的下落,一般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夏桀見大勢已去,忙攜妹喜和珍寶,登上一艘小船,亡命奔逃,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後又被商軍追上俘獲,放逐在這裏。桀和妹喜養尊處優慣了,在這窮鄉僻壤之地,無人服侍,自己又不會勞作,最後活活餓死在臥牛山;另說死於亭山(今安徽省和縣西曆陽山)。
第二種說法是,桀並沒有被商兵俘獲,而是逃匿於南巢,最後病死。
第三種說法是,夏桀被流放到南巢後,過著囚徒般的生活,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樣恣意享樂,為所欲為。他自覺無顏再見臣僚和百姓,十分懊喪。他對別人說:“我懊悔沒有在夏台(夏桀曾將商湯囚於夏台)殺了湯,才落此下場。”他覺得與其這樣窩窩囊囊地活著,還不如一死了之。一天,夏桀和妹喜一同乘船在巢湖裏漫遊,然後登上湖邊的南巢之山。夏桀從高處縱身一跳,摔死在南巢山下,結束了他荒淫無恥的一生。
4.夏朝後記
古籍說夏朝雖亡,但其核心部族並未衰亡。據《括地譜》記載:“夏桀無道,湯放逐之鳴條,一年而死。其子薰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遷徙,秦時族人漸眾,中原謂之匈奴。”也就是說,夏亡後,一部分人跟著夏桀流放到鳴條,另一部分人則跟隨王子獯粥北上,其後代就是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即有夏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匈奴是夏朝人的後裔,但並非是商滅夏後,夏人跑到大漠建立的,而是早在“唐虞以上”就“居於北蠻”。據考古發現,夏朝的統治區域隻有今河南,以及山東、山西、河北、安徽各一小部分,對遠在“北蠻”的匈奴(及其祖先)影響不大。並且,匈奴是“夏後氏苗裔”隻是匈奴自己的說法,並不可靠。
匈奴人究竟是否為夏人後裔,以及匈奴先祖“夏後氏”與“夏朝”有何關係,史學界尚存爭論,至今沒有達成共識。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夏人的後裔有一部分確實在後來建國。周初,周公東征平息三監和殷商遺民的聯合叛亂後,主持分封,求曆史上有德的先王後裔,加以分封,將舜的後代媯滿封在陳國,將湯的後代、紂的叔叔微子啟封在宋國,將禹的後代也就是夏朝王室的後裔,封在杞國(即“杞人憂天”中的杞國,在山西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