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為達富貴 不近人情(2 / 2)

其三是豎刀,豎刀為取悅桓公,自宮為宦官侍奉桓公。齊桓公認為豎刀為了能侍奉自己,不惜做了曆史上第一個主動閹割自己的人,認為豎刀愛他勝過愛自己的身體。

這三人為了取悅齊桓公,不惜拋卻了人間至情親情,不惜毀壞受之於父母的血肉之軀,這樣的大破壞行為必然有著不同尋常的效果,齊桓公從他們這違背常人的行為中,得到的是唯我獨尊、以我為主的感覺,因此對這三人很是看重。

那麼,作為旁觀者的管仲又是怎樣回答桓公的呢?管仲認為殺子、倍親、自宮都不是人之常情,不符合人的正常的感情付出原則,這種人是不可親近的,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愛的人怎麼會愛國君;連自己的父親都不盡孝的人怎麼會盡孝於國君;對自己身體都很殘忍的人心地也會很殘忍,認定這種不合常規的行為背後必定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直接斷言這三人都不是為相的最佳人選。

可惜的是,管仲死後,齊桓公並沒有聽從管仲的建議,最終將三人委以重任。這樣不聽“老人言”的桓公,最後自食惡果,在專權的三人的勢力爭奪中,齊國出現了內亂,一代霸主齊桓公死後屍體在床上停置六十七日沒有殮殯出喪,身體上出現的屍蟲都爬到了門口。

對於齊桓公,我們有悲歎,也有痛惜,但是,從管仲得到驗證的言談中,我們應該學到撥開烏雲見真相的意識與能力,糖衣炮彈雖好,但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切忌不可踏進美麗的陷阱!

齊桓公帶著他對管仲的羞愧之心離去了,但是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易牙、開方、豎刀的子子孫孫們仍然連綿不斷地存留在世界上。《古今笑史》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明朝嘉靖年間,通州受到蒙古俺答部的侵擾,敵情甚為嚴重,兵部尚書丁汝夔遵循嚴嵩之意,不敢主戰,因為守備不利而被處以死刑。當時有官員看到此情況感歎說:“仕途如此險惡,還有什麼做官的情緒呢?”但其中有一個人卻笑道:“如果一日殺一個兵部尚書,這官隻得丟掉不做;但假若一月殺一個,這官還是要做的。”可見,對於中國人來說,官位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所以即使是麵對死亡,麵對屠殺,也還是要拚命搏一下的。

可見,在中國,對於官的癡迷,是有悠久的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