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公元前2000年左右),神界地氣異變,神樹爆長萬丈,根係如垂天之雲,深入盤古之心,盤古之心輻聚周邊土石,逐漸擴大,形成懸空之山,是為“蜀山”。春秋末期(公元前700年左右),蜀山附近地氣特異,靈力極強的異象被一些方士發現,蜀山也成為傳說中的仙山。開始有修仙之人在這裏結廬修煉,但此時並沒有形成一定的宗派,各人的修煉方式也各不相同,全憑自悟。其間有少數人成仙,多為“屍解”,偶然的成分很高。東漢時期(公元100年),蜀山修仙人數空前繁榮,最多達數千人,分成數百小門派,各自都有一套獨特的修仙方法。各門派宗旨不同,但多數都和道教的宗旨有一定聯係。同時,蜀山妖類修煉活動頻繁,人類才真正開始了解到世間有“妖”這樣一個種族,蜀山有相當一部分修士以斬妖鋤魔為己任,認為這樣可以積德升仙,蜀山劍俠漸漸出現在民間的傳說中。東漢末(公元200年),蜀山各門派矛盾爭端不斷,在“仙劍派”的倡導下,蜀山修士蜀山絕頂召開大會,形成一個蜀山各門派的聯盟“蜀山盟”,同時在蜀山絕頂建立總壇,形成日後蜀山派的雛形。東晉時期(公元400年),蜀山各門派逐漸歸並為十幾個門派,最大的“仙劍派”人數已經有上百人,而蜀山中還有不少獨來獨往並不屬於某個門派的修仙之士。各種修仙方式也逐漸完整。當時主流的方式是煉丹服餌,而仙劍派的內功修煉被認為是效果不彰。南朝梁武帝時期(公元500年),梁武帝蕭衍信奉佛教,斥蜀山為邪魔外道,招集無數高僧、法師上蜀山修建佛塔,“蜀山盟”奮力抗爭,梁武帝人馬慘敗。經此一役,“蜀山盟”元氣大傷,很多以煉丹服餌,僻穀食氣為修煉方式的門派因戰鬥力不強幾乎滅門,而仙劍派因法術高強在此役中立下大功,當時仙劍派掌門統合“蜀山盟”十幾個門派,成立了“蜀山仙劍派”,簡稱“蜀山派”,同時在鎖妖塔周圍大興土木,蜀山派正式形成。此後,蜀山劍仙基本上以蜀山仙劍派為主流,修煉方式注重內功和劍術,修仙求積德而不求升仙,積極入世斬妖。同時,也不排斥其他門派的修煉方式,積極搜集和保存各類修仙方法。蜀山掌門由上一代掌門指定繼任。原本無其他限製,因第七代掌門因情而出走隱居,造成蜀山群龍無首而大亂,此後便有了隻有出家弟子才能擔任掌門的門規。曆代掌門繼任之時,可通過“天視地聽”和已經成仙的初代掌門溝通,了解蜀山隻有曆代掌門才能了解的秘密。掌門接任後,比掌門輩分高和同輩分的弟子都有擔任長老的資格,一般掌門會分封十數個或數十個長老,有些是尊稱,有些領有實權,輔佐掌門處理門派事務。真武長老:掌管武術類修煉體係中的功夫傳授、整理、創製。弟子降妖伏魔事務管理,鎖妖塔相關防衛工作玄氣長老:負責練氣類功法傳授,蜀山曆史文獻整理等工作。元神長老:負責養神類功法傳授,搜集打探仙、妖、人界情報工作。律德長老:負責蜀山弟子品行、功過評定,對賞罰提出建議,以及蜀山日常行政事務管理。長老:沒有具體的職位和負責事項,有些並不居住在蜀山,而是雲遊在外。蜀山弟子:新入門的弟子對外統稱“蜀山弟子”,此時的任務就是修煉,一般不參與蜀山政事,也很少承擔降妖職責,原則上沒有師父的陪伴或特許,不能單獨下山行動,無論俗家還是出家弟子都是如此。此時的蜀山弟子,隻能選擇習武、煉氣、養神三項當中的一項進行修煉。入門弟子:當一個蜀山弟子修煉到一定程度並取得師父和掌門認可後,成為入門弟子。此時會被分配到各個長老轄下,承擔一定的工作。同時,師徒的關係開始鬆散,弟子可向任一長老求教學習任何蜀山修煉方式。升級到入門弟子,在蜀山內部通常也稱“出師”。入室弟子:由每個長老在入門弟子中自行遴選產生,一般每個長老隻選擇一至二人,作為重點培養,將自身絕學傾囊相授。被視做該長老的接班人。蜀山收徒一看人品,二看緣法,三看慧根,收徒十分嚴謹,須經過重重考察。
江無跡聽她竟然要入蜀山派,心下十分為難。蜀山擇徒,曆來極為嚴格,對弟子的德行猶為看重。江湖之中對蜀山一派趨之若鶩,在蜀山第一場“德之試”中,十亭之中便去了九亭。有時候到了最後,居然沒有一個人被選中,饒是如此,每到蜀山擇徒之時,還是幾乎擠破了頭。更何況他本身也隻是蜀山弟子,哪有權力決定如此重要之事?弟子入門,就算已經通過了之前的基礎試練,還要經過掌門人和其他長老各方麵的親試,從德行、資質等各方麵進行甄選,所以要入蜀山,著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