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逃離國子監(1 / 2)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學校沒有……”

北京城國子監廣業堂裏的監生們,正在跟著老師搖頭晃腦的大聲誦讀著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學作品《關雎》。隻是這經典到了這些監生們的嘴裏,卻也如現代一樣被迫變了味。

要說這改編版《關雎》的始作俑者,來頭可就大了。他叫鄂康,正是乾隆皇手下重臣、鄂黨首領鄂爾泰的孫子。這鄂康的父親鄂容安可是乾隆皇的寵臣,清朝大才子、吏部尚書劉墉的死對頭。

這一天是大清乾隆十六年四月的一個中午,此刻的鄂康,正和旁邊的賈榮、蔡剛三個人因為剛剛那一首改編版的《關雎》洋洋自得。而老師雖然嚴格,也拿他們沒有辦法,隻能在講台上麵用手中的書本擋住麵部,裝作看不見他們。

本身國子監的教育應該是全國最嚴格的,南京的國子監咱不說,因為那裏天高皇帝遠,難免有些投機取巧之處。這北京城內,皇子們每天早晨五點就要到位讀書,直到下午三點。中間11點到13點,老師還要上課。每天讀書的時間就要十個小時。一年也隻能休息五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就連除夕日不能休息,要上大半天課。每天上課期間,皇帝還有可能來抽查皇子讀書情況和任務完成情況。如此嚴格的教育製度下,這些監生為何如此放肆呢?

原來雖說“康乾盛世”之下,不免也有些黑暗見不得人的勾當甚至會被人明目張膽的擺在門麵上來做交易。譬如這幫國子監的監生貢生們,一半是屬於達官貴人的子嗣們,統稱為官二代,另一半是各州各縣推出來的成績或資格優異者,統稱為秀才。但是這裏麵多多少少,總有那麼一些人,屬於鑽了空子,花了銀子,渾水摸魚進來的。再說達官貴人的子嗣們,不飛揚跋扈欺壓百姓就好了,頑皮淘氣,那是天性,也不算什麼。所以,發生上麵的事,那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當然了,自古以來,就有專門針對這些調皮學生的規章製度。像簽名、點到、開除學籍等的常規的懲罰和辦法在國子監裏麵也都有。

對於學生來說,課堂上的嬉鬧和小動作遠遠比不上外麵的誘惑大。眼看著賈榮打瞌睡了,膽子大點的鄂康就開始慫恿蔡剛逃課出去看看那顆神秘的槐樹——“複蘇槐”。賈榮一聽逃課去玩,馬上來了勁,剛剛還打盹的他,已經把書本整理好,躍躍欲試了。

想法有了是好事,可是要付諸於行動,似乎就有點難了。

且不說老師這一關不好過,這麼大的國子監,平時朝中大臣們輕易都不能走的地方,他們必須要走才能出的去。

因為國子監位於北京城安定門內,坐北朝南。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又稱“太學”。始建於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這裏的大門叫“集賢門”;二門叫“太學門”。二門以內,依次是琉璃牌坊、辟雍堂、彝倫堂、敬一亭等建築。它的東麵是文廟(即孔子廟,西麵是“箭廠”,是監生習武的場所。南麵是“南學”,是教官、學生的住所。彝倫堂以前正是皇子們學習的地方,也是皇帝監學的地方。

元明時,國子監內有國槐古柏二百餘株,隨著年代的推移,古槐古柏已經不多了。在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於彝倫堂前西側的“複蘇槐”,也稱“吉祥槐”。

鄂康、賈榮和蔡剛想逃課出來看的,恰恰就是這一棵“複蘇槐”。

趁著老師看書入神的時候,鄂康第一個從廣業堂逃了出來,賈榮尾隨,蔡剛最後一個出來。他們也不知道老師發現沒有,隻管小心翼翼沿著牆根一路小跑,跑到了彝倫堂門口,發現西側槐樹附近正好有個人在打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