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個由舊王族繼承王位的諸侯國裏,隻在齊國田氏是憑借自己的本事複辟成功,其他的四個國王,都隻是被別人推上前台罷了,沒有任何實力可言,在他們的背後,實際上是新軍閥掌握著大權。這也決定了曆史並不是在重複戰國的故事,舊貴族的回光返照,並不能阻止新權貴成為時代的主角。
最終脫穎而出的是兩個人:劉邦與項羽。
秦二世是秦國曆史上最傻、最笨,也是最殘暴的君主,加上趙高弄權,使得先前光芒萬丈的大秦帝國悄然褪色。原來從鼎盛之峰跌落到深穀,並不需要很長的時間。盡管如此,我們不要忘了,秦國仍然是軍事上的巨人,擁有超強的武裝力量。
章邯是秦國的頂梁柱,在大敗魏、齊、楚聯軍後,他又在定陶會戰中取得了大勝,項梁敗亡,楚懷王不得不遷都彭城。但是章邯犯下了一個大錯,他認為楚政權已經一蹶不振了,不足為憂,便把進攻的目標對準北方的趙政權。在秦軍的猛攻下,趙都邯鄲城被攻破,趙軍在钜鹿被團團圍困,危在旦夕。
反秦戰爭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倘若趙政權被秦所滅,那麼勝利的天平將倒向秦政府。可以說,這是生死存亡之戰。各路反秦武裝在這個時候都使出吃奶的勁來的幫助趙國,可畢竟還是囊中羞澀,能拿得出來的法寶實在有限得很。秦軍如泰山壓頂,而諸侯們則危若累卵,命懸一線。
作為反秦先鋒的楚國,理所當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各路兵馬救趙。值得注意的是,在援趙的同時,楚懷王還派遣沛公劉邦收羅陳勝、項梁的殘兵散卒,向西進發,討伐秦國。兩路出擊的戰略,頗有高明之處,日後也證明了這一戰略主張的正確性。然而觀楚懷王之意,顯然是想借機擺脫項氏的控製,項梁意外身亡後,正是削弱項氏力量的最好時機。
但是項羽像一頭猛虎,絕不可屈人之下。他發動兵變,殺死宋義,取得了軍事指揮權,並把自己的軍事天才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破釜沉舟,大破秦軍於钜鹿城下。這是影響曆史進程的關鍵一役,是秦與反秦兩大勢力的殊死之戰。這一戰也成為項羽人生的轉折之戰,此時的他已經不僅是楚國的大將,而且成為反秦諸侯共推的領袖人物。
就在項羽率領天下諸侯軍隊以風卷殘雲之勢收拾關東秦軍時,劉邦僅憑一支毫不起眼的遊兵散勇,居然也闖蕩出一片天地。在酈其食、張良等人的幫助下,劉邦竟然一路殺到鹹陽。這時的秦宮已經亂成一團了。趙高逼死了秦二世,立了子嬰;子嬰設計殺了趙高,取消了皇帝的稱號,降格為王。這是秦政府一種表態,表示放棄了對東方六國的占領,承認六國的獨立。可是,這種表態是不是太晚了呢?
秦國的頂梁柱章邯在項羽的窮追猛打之下,終於投降了。秦軍主力在東方戰場一敗塗地,而劉邦又已兵臨鹹陽城下,秦王子嬰再也沒有繼續抵抗的勇氣了,他獻城投降,曾經不可一世的秦國,就以這種方式草草收場,這時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也才不過十五年而已。表麵上看,複活了的東方六國,終於一雪前恥,滅了秦國,但不可否認的是,戰國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原因很簡單,新的軍閥取代了舊的貴族。
盡管六國王族後裔幻想著回到割據稱雄的往日歲月,但他們已經被邊緣化了,再也不是政壇上呼風喚雨的主角。秦國滅亡後,自稱“西楚霸王”的項羽分封十八位諸侯王,曆史似乎又回到了諸侯林立的時代,但是新的戰國時代並未到來。這不是群雄爭霸的年代,而是項羽與劉邦雙雄的決鬥,這兩個人是扮演主角,其他人都隻能充當配角。
為了讓戰國的故事有一個完整的結束,筆者還要費點筆墨交代一下新六國的命運。在新的六國中,燕王韓廣與舊燕國王族沒有任何關係,隻是盜用燕國的國號。項羽分封諸侯時,把韓廣遷為“遼東王”,而封韓廣的部將臧荼為“燕王”。這無疑是挑起韓廣與臧荼兩人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臧荼殺死了韓廣,成為新的燕王。臧荼後來投靠劉邦,在公元前202年因謀反被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