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9章 尾聲:十年以後……(1)(1 / 3)

秦王嬴政終於如願以償了。放眼天下,沒有比征服六國更偉大的事業了,既然是偉大,就必須要彰顯出來。秦王把丞相、禦史、廷尉等高級官員叫過來,說道:“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這位野心勃勃的統治者不僅要讓他的臣民知曉他的豐功偉績與強大的威力,也要讓後世永遠傳頌他的偉大與卓越。他已不能滿足稱“王”,因為自戰國以來,“王”號已經不值錢了,得想出一個更高、更強的名稱。

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可是難不倒底下一幫文人博士,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與一群書生討論半天,選擇了一個名字:泰皇。為什麼叫泰皇呢?因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就是人皇,人中之最貴者。大家把這個方案上報給秦王嬴政,但嬴政不太滿意,他自己做了點更改:去掉泰皇中的“泰”字,增補一個“帝”字,這樣,就成了“皇帝”了。

這是一個全新的、最尊貴的名號。作為第一個使用該名號的人,自然稱為“始皇帝”,秦王改稱“秦始皇”。依秦始皇的設想,以後曆代皇帝,就分別叫秦二世、秦三世,乃至千世、萬世,傳至無窮。

對於雄心萬丈的秦始皇來說,滅六國並不意味著事業的終點。我還是引用賈誼的《過秦論》吧,因為他用鏗鏘有力的文字,把秦始皇的“事業”濃縮為一段話: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亦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其實,對於秦始皇來說,他首先想到的,並不是帝國基業能維係千秋萬代,而是長生不老。他享受著無限的權力,貪婪地填平一個接著一個的欲望,可是當他一想到,自己也將同其他人一樣,時光之刀會在他的額頭上刻下歲月流逝的痕跡,強壯會變得羸弱,生命會走向衰老乃至死亡。這些念頭令他恐懼難安,他若不能戰勝死神,終將與芸芸眾生一樣,成為一堆朽骨長臥於地下。

盡管他四處尋仙問道,可是他對不死之軀一直是懷疑的,因此早早為自己準備龐大的地宮,同時也做好將帝國傳之子孫萬代的準備。倘若說求永生,他並非相當自信,但對於帝國千秋萬代永存,他則堅信不疑。這是何來的底氣與傲慢呢?在秦始皇看來,他已經開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這個新世界裏,帝國隻有一位皇帝,不再有諸侯,不再有封國,天下軍隊盡在皇帝的掌控中。他建立了一個製度,這種製度能讓最傻、最呆的皇帝,也能安然維持國家的秩序。因為在秦始皇眼中,老百姓永遠隻是被牽著走的羊群罷了,難不成還能翻江倒海嗎?

可事實證明,小民也可以翻江倒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終究沒能成仙,他死了,這時距離他統一中國隻有區區的十年時間。公子胡亥逼死了公子扶蘇,成了二世皇帝,隻是秦始皇幻想中的萬世皇帝譜係,到第二世就結束了。二世元年(前209年),有一個小民瘋了,他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挑戰巨無霸帝國,這絕對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一幕。就在十幾年前,手握數十萬軍隊的東方諸侯,一個一個被消滅,而且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而十幾年後,一個兩手空空的平民百姓,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帶著幾百個手無寸鐵的小民,就這樣開始與大帝國較上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