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秦滅六國(8)(1 / 2)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翦平定江南蠻族,越人降秦,置會稽郡。郡一級的行政區,直接聽命於中央政府,通過朝廷—郡—縣這樣一種垂直管理模式,秦國的中央集權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隻要把剩下的幾個諸侯王消滅,那麼秦王嬴政將成為前無古人的權力之神,他將淩架於眾人之上,高高坐在雲端,把整個世界捏在手心,掌握每一個人的生死命運。

這種權力,絕對是超乎夢想的,可是又已經是觸手可及了。秦王已經是迫不及待地想夢想變為現實,無論是燕代還是齊國,都是搖搖欲墜的樹葉,在狂風到來時,隻有飄零的命運了。

此時的燕、代都隻據有一隅之地,燕王喜困守遼東,代王趙嘉則盤踞代地。這兩位王,實力並不強,但仍然一定影響力。

秦王嬴政把鏟除燕、代政權的重任交給王翦的兒子王賁。可以說,王翦、王賁父子倆,乃是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賁對燕國的殘餘力量發動雷霆一擊,一舉攻陷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緊接著,王賁揮師入代,同樣勢如破竹,擊破殘趙兵團,俘虜代王趙嘉。此時的秦軍已是風卷殘雲之勢,根本遇不到有力的抵抗了。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之外,碩果僅存的隻有齊國了。可是齊國僅僅比燕、代多苟存了一年罷了。

齊王建很不幸成為末代君王,在此之前,他統治齊國已經四十四年,將近半個世紀了。齊王建是齊襄王的兒子,齊湣王的孫子。

在戰國中期,齊國曾經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在齊威王時代,憑借著桂陵、馬陵兩戰,齊國取代魏國的霸主地位,並開啟諸侯稱王的時代。在齊宣王時,又憑借垂沙一役,重創楚國,進一步恐固東方老大的地位。到了齊湣王,伐秦、滅宋,威風一時。可是隨後的燕師伐齊,樂毅幾乎滅掉齊國,倘若不是田單力挽狂瀾,齊國恐怕會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出局者。

齊王建統治下的齊國,已全然沒有往日的威風。但是他的運氣不錯,國家倒還算太平,地緣優勢使齊國避免了頻繁的戰爭。在齊國政壇上,有一個女人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個人便是齊王建的母親、齊襄王的王後,在史書上稱為“君王後”。當年齊襄王田法章流落民間時,躲進太史敫家中當奴仆,太史的女兒慧眼識貴人,兩人陷入情網,誰想到最後竟然成為齊國的國王與王後,也算是一段佳話了。

君王後是非常聰明的女人,她推行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不結盟。為什麼不結盟呢?因為在她看來,其他的諸侯國都靠不住,當年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前來瓜分齊國嗎?齊國要生存,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跟任何一個國家結盟。君王後知道,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齊國不能輕易得罪秦國,這是保全自己的必要手段。當時秦國推行“遠交近攻”的戰略,對齊國也是一意拉攏,齊國便順水推舟,以秦國之力製約趙、魏、楚等國家。對於東方諸侯的合縱,齊國一概不參加,以免惹來秦國的報複。

應該說,君王後的這一套外交政策,對維持齊國的穩定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她生前,齊國既不是東方五國的盟友,也不是秦國的盟友,而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這個精明的女人利用六國的種種矛盾,坐享漁翁之利,故而“四十餘年不受兵”,成為亂世中的一片淨土。

但是君王後去世後,齊國的外交政策開始走樣了。齊國宰相後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親秦分子,秦國也花費巨資,收買後勝的賓客門人。秦國的反間計大獲成功,後勝執政時,齊國開始偏離中庸的外交,向秦國靠攏,他甚至建議齊王建朝見秦王,實際上就是俯首稱臣。看來齊國是鐵了心要當一個“永久中立國”,幾乎放棄了必要的軍備,“不修攻戰之備”,同時,“不助五國攻秦”。齊國眼睜睜看著東方其他五國被一一消滅,完全無動於衷。

最後,隻剩下一個龐大的秦國與一個弱小的齊國。宰相後勝對齊王說:到鹹陽去朝見秦王吧,俯首稱臣,國家還是保得住的。齊王建果然沒有什麼雄心壯誌,他聽從了後勝的話,打算前往秦都鹹陽朝見秦王。當齊王建的馬車剛到臨淄城門時,雍門司馬手握一把長戟,攔住了去路,厲聲喝道:“之所以要立一個國王,乃是為了江山社稷。既然是為了社稷,大王您為何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去朝見秦王呢?”

看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投降。齊王建啞口無言,隻好調轉馬頭回宮去了。即墨大夫聽到這件事後,以為齊王幡然醒悟了,他天真地認為齊國還有希望,齊王會發憤圖強,保疆衛國。以前齊國曾經差一點滅於燕人之手,如今麵對虎狼秦國,他們還可以再創奇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