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崩川竭,說明人的血液枯幹,肌膚消失。岐山是周帝國的起家地,一朝崩塌,更是影響巨大。天子如果選賢任能,或許能消彌天怒。如果仍然還是一心尋歡作樂,恐怕會發生禍亂。”——姬帶諫周王從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至共王統治時期,是周王朝的強盛時期。到周懿王時,內憂外患交織並來,周王朝就開始衰敗了。
第一,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突起。到周夷王時期,有的諸侯不來朝貢天子,或者相互戰爭,作為中央政權的周王不能製止;即使有些來朝貢的,周夷王也不敢坐著接受諸侯的朝拜,甚至要親自下堂接見。
第二,遊牧民族的威脅加劇。緊緊跟蹤周人腳步而來的西北諸遊牧民族,到周懿王時,以不斷加強的攻勢,沿渭水向關中推進,成為周帝國的威脅。
第三,南方勢力的崛起。周夷王死後,厲王登基。此時,銅器銘文記載南征的事跡相當多,看來當時周和楚的關係也很緊張。周厲王既要增強西北邊境地區的防禦,又在東南開辟戰場,顯然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形勢下。戰爭的重荷迫使中央政府不斷剝削人民,而這種剝削甚至達到了暴虐的地步。政府剝削的主要對象首先是農奴,他們要貢獻出一切產品,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周厲王政府的剝削,甚至也損害了小領主的利益。
矛盾愈來愈尖銳,到公元前841年終於爆發了國人暴動。周厲王不敵暴亂的群體,於是隻有逃亡到彘(今山西霍縣),而朝政由諸侯共管,史稱“共和行政”。
這種貴族統治維持了14年後,原來的元首周厲王在他的流亡地彘死了,於是根據古老的傳統,貴族們將國家的領導權歸還給周厲王的兒子姬靜。他就是著名的周宣王。
周宣王
在周宣王管理周王朝的近半個世紀裏,無論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還是敵對階級間的矛盾,都深刻激化了。
到周王朝的第十二任統治者姬宮涅即位的時候,周王朝開始了多災多難、滿是礁石的征途。
留在村裏的農奴遭受殘酷剝削
周宣王的兒子幽王即位的第二年,關中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周王朝起家的岐山崩塌,涇水、洛水、渭水斷流。這次地震後果是很嚴重的。《詩·小雅·十月之交》說許多河流奔騰咆哮,高山崩塌,山坡變成穀地,深穀變成高山。有人以為“十月之交”一詩可能屬於厲王之時,但以各項史料配合而言,仍以幽王之世為合理。《國語·周語上》中伯陽父說“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是指因水源幹涸而引起旱災,妨礙了農業生產。西周地處陝西的黃土高原,土層深厚,汲水必須深達河穀,接觸水源。假如沒有水利灌溉,那麼農業用水就需要依靠黃土層的毛細作用,吸引地下水,上達地表。這次大地震使關中地區的三條主要河流幹涸斷流,岐山崩坍,那麼地層自然會有變動,地下水分布的情況,也會受到極大的幹擾。西周時代的農作物,以黍稷為主。黍稷即使比麥類耐旱,但仍需要吸收相當多的水分。地下水如果不足,就隻能依靠降雨。在這種情況下,雨量一旦不足,就會引起旱災了。古人對於天災極為畏懼,總認為天災是天帝對下民的懲罰。天災在心理上所造成的打擊,往往比實際的經濟效果更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