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餘音嫋嫋(3)(2 / 2)

總之,琦善就這麼稀裏糊塗地由死罪變作活罪,由有罪變作無罪,特別是隨著戰事的推移,一係列的慘敗會讓道光體會當初琦善的良苦用心並原諒他,因為琦善搞的《穿鼻草約》比後來的《南京條約》要劃算多了。於是,戰事一結束,《南京條約》一簽訂,琦善最早被起用。1843年1月26日,道光賞琦善四等侍衛銜,充葉爾羌幫辦大臣。兩個月後,以二品頂戴授熱河都統。禦史陳慶鏞氣壞了,上折彈劾,一下子彈了三個大吏:琦善、奕經、奕山等,曆數三人罪狀,並重點說明公論不可違,大家都“切齒”於琦善這個“罪魁”呢。道光表示接受,收回任命,但為琦善等人辯解說:“琦善等革職治罪,因思從前辦理不善,總由朕無知人之明,以致喪師失律,迄無成功。朕惟有返躬自責,愧悔交深,何肯諉罪臣工,以自寬解。琦善等韜略未嫻,限於才力,現在年力正強,是以棄瑕錄用。予以自新。

”今見該禦史敢言直奏,朕也不是飾非文過之君,講的也是個公正,豈能因為發出了諭旨,“不便收還,自存回護耶?琦善、奕經著革職,即令閉門思過”。(《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六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365頁)單憑這段話,足可反映,道光實乃明君是也。半年之後,他就不讓琦善思過了,賞其二等侍銜,充葉爾羌參讚大臣。未幾,充駐藏大臣。1846年,授四川總督。1848年琦善,因實心整頓吏治營伍,受到道光皇上表揚:“四川總督誰為最好?……我看莫如琦善。其人絕頂聰明,封疆年久,何事未曾辦過?”(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第117-118頁)據茅海建先生分析,所謂的“何事未曾辦過”,可能包含了道光皇上對琦善辦理夷務的理解。(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第561頁)不管怎麼著吧,表揚過後是獎勵,道光發還琦善的頭品頂戴,不久遷其為協辦大學士,留總督任。

1849年,琦善調陝甘總督,兼署青海辦事大臣。

1850年,鹹豐繼位,對外持強硬態度,不喜歡這些當年主撫的軟骨頭們,於1851年下旨,把琦善發往吉林效力贖罪,但最後並沒有執行。時洪楊起事,鹹豐屢易統帥而皆不能製,遂起用琦善,授河南巡撫,令其駐防楚、豫界上。琦善出山,以捐餉有功受到新主子賞識,加都統銜,授欽差大臣,令其專辦防務。琦善與向榮分主大江南北軍事,固有敗績,但勝也不少。

1854年秋,琦善卒於鎮壓太平天國的帥帳中,也算因公殉職了,鹹豐追贈其為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照總督例贈恤,諡文勤。其子孫後來混得也不錯,子恭鏜,黑龍江將軍。孫瑞洵,烏裏雅蘇台參讚大臣,孫瑞澄,兩湖總督。

身前,道光、鹹豐都算原諒琦善了,身後,琦善該得的尊榮也得到了,事情到此就該結束了。且慢,還有人不原諒琦善,那就是現在的某些史者與時人,不原諒他的結果,就是給他扣一個投降派的帽子,也算是替愛新覺羅家多情吧。琦善泉下有知,不知何感——俺跟俺主子的家事,做大清奴才都沒你們的份兒,你們扯什麼淡啊!

林則徐死得其時死得其所

1841年5月1日,林則徐接到道光帝要他離開廣州的處分:“賞給四品卿銜,迅即馳驛前赴浙江聽候諭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二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940頁)5月3日,他就收拾行裝,奔赴前線。但是,他身在浙江,心在廣東。廣東戰事的命運,直接決定了他的命運。主和派琦善是倒了,廣州的後任們——靖夷將軍奕山、參讚隆文、參讚楊芳,那可全是奉皇命而來的主剿派。但結果很慘,廣州政府不但戰敗,還簽訂了《廣州和約》。